今年春節,瞻淇魚燈、汪滿田魚燈再次火爆出圈,“去歙縣看魚燈”上榜美團旅行“十大非遺熱門玩法”,全省唯一。
不僅歙縣,全市其他區縣很多鄉村的年節、年俗活動,魚燈幾乎都是主角之一,那“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精彩場面,成為黃山鄉村的一抹亮色。
徽州魚燈起源于南宋,承載著“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是徽州地區傳承悠久、保存完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
近年來,黃山市深入挖掘魚燈文化內涵,在短視頻傳播、數字化記錄等新技術手段的助力下,傳統魚燈活動逐漸演變為文旅融合的符號性項目,走出徽州,走向全國,游向世界,成為黃山文旅和鄉村振興的“流量密碼”。
魚燈出圈對文旅產業的積極影響
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徽州魚燈活動帶動了鄉村旅游、民宿、手工藝等產業發展。例如,汪滿田村通過魚燈表演吸引游客,民宿數量增加,戶均收入增加兩三千元;線上小魚燈銷量激增,部分村民收入與打工工資持平。今年春節期間,黃山市通過“魚燈嘉年華”等38項活動,全面拉動全域旅游消費,形成“夜經濟”最亮的增長點。
文化傳承與創新并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通過數字化手段(如短視頻、3D建模、虛擬現實)記錄工藝、擴大傳播,吸引年輕人廣泛參與研學體驗。通過魚燈形態與表演形式創新,開發新式燈籠、融入現代審美元素,既保留傳統風貌又滿足市場需求。
地域品牌與凝聚力增強。徽州魚燈成為黃山市文化符號,是黃山市推動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呈現。“嬉魚燈”能強化社區凝聚力,促進村莊團結,推動鄉村治理。
讓徽州魚燈產業更健康發展
過度商業化沖擊原真性?;罩蒴~燈表演從原來的自發民俗逐漸演變為越來越多的商業演出,脫離原生環境的魚燈,被質疑“失去原味”。也存在部分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均產生矛盾等情況。例如,抬魚燈者有“為他人做嫁衣”的思想,積極性下降。
傳統傳承模式面臨挑戰。青壯年外流導致魚燈制作勞動力缺乏,大型魚燈因人力不足逐漸簡化,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依賴短期流量,缺乏長期保護規劃,數字化檔案庫建設仍不完善。
同質化競爭與生態壓力。黃山市越來越多的鄉村均推出魚燈活動(如汪滿田、瞻淇、西溪南、呈坎、宏村、齊云山等),民俗同質化可能導致游客審美疲勞,削弱魚燈的獨特性。大量游客進入黃山市的村落,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造成壓力,如交通擁堵、垃圾處理壓力大等問題。
平衡發展的路徑建議
構建利益共享機制。建立村民合作社或基金組織,確保魚燈產業鏈收益的合理分配,激發村民參與積極性。
強化文化保護內核。通過檔案數字化整理、傳統工藝標準制定,保留核心技藝。
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挖掘徽州魚燈文化的獨特敘事(如瞻淇的靈動舞姿、汪滿田的巨型燈體),創新傳播方式,彰顯差異性,避免“千村一面”。
提升文旅配套服務。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開發“魚燈+自然景觀”“魚燈+徽州美食”等多元體驗,延長消費鏈。
徽州魚燈的火爆出圈是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激情碰撞的結果,有力推動了鄉村傳統文化向鄉村產業經濟的轉化,帶動了就業,融合了一二三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激活了鄉村經濟。
徽州魚燈作為徽州的文旅符號,插上了新時代的翅膀,逐漸游出大山,但也需警惕過度商業化對文化本體的侵蝕。因此需要平衡保護與開發、個體與集體、商業演出和百姓生活等關系,推動人才、技術、質量、商標、品牌、銷售和一二三產業全面融合,讓魚燈綻放更多光彩。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