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南石潭,枕昌源倚華源,攬云海接青冥。春和景明之際,晨光初破,霧靄如紗,千峰隱現于氤氳,萬蕊參差于層巒。花海連天,黃裳曳地,恍若仙姝遺錦;古村臥翠,黛瓦參差,恰似墨卷流芳。春曉之時,云海升騰,景色美不勝收。
一
石潭,別稱石溪、石川。相傳,石潭村始祖唯公一行,沿華源河游獵至一蘆葦叢生的山洼處,兩只獵狗朝東臥地不吠,眾人駐足環視,見此地四面拱圍,呈山水環抱形態,周邊起伏峰巒,山靈水秀,瑞氣縈繞,乃天然發祥之地,大喜過望遂遷居于此。取村名曰石溪,雅稱石川。
石潭村坐東南朝西北,東靠來龍山,南依太平峰,西對筆架尖,北向柜臺隴。來龍山綿延數里,形如騰龍。山尖下有一“龍池”,池水沿來龍山脈分流而下,左為米沙坑,右為伏子溪,穿村注入村前華源河。華源河流經石潭村前,水繞山環,峰回水轉,兩岸危崖兀立,怪石嶙峋。彎曲的河道,直流段水急成灘,曲彎處水緩成潭,尤以九曲潭為最。古時,九曲潭方圓數十丈,綠波漣漪,深不可測。山即石,水成潭。幽深的水潭,疊嶂的峰巒,后人根據這美麗的山形水勢,將石溪改為石潭。
老街、祠堂、古橋、古道……石潭是散落在皖南崇山峻嶺之中眾多古老村莊之一,有著特有的人文歷史和內涵。2010年,石潭、村頭、三聯、棋山、湖山、聯豐、進豐7個行政村合并而成石潭村。其中石潭自然村被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水川、北山、大龍灣三個自然村被列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春暖花開之際,我走進石潭老街。老街之前是一條官道,長約千米,寬約兩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老街口位置是百步階,又名大圣嶺,據說這里原來有一百級臺階,均勻分布,清一色石板,依山而建,靠河岸處有33根石欄桿,還有荷花柱,頗為考究。仔細尋覓,現在還能看見少量石欄桿被淹沒在草叢之中。
百步階頭建有一亭,原為村里的扎營寨,專司預警之用。扎營寨所對為河對岸的打鼓寨,目的就是防止強人、盜賊入侵。在百步階頂處向街走去,有一處進士第遺址,傳為石潭村的吳姓武進士,其騎射嫻熟,技勇兼備,在清咸豐年間以第四名身份入泮武學魁首。
百步階通到上石村,約五里路,是舊時歙南出深渡、入浙江的必經之路。聽當地村民說:“石潭街在民國時期比較旺盛,杭徽公路未開通時,績溪南部、歙南霞坑、蘇村、唐里一帶商人去杭州、上海、蘇州做生意,都要走新安江水道,經此地到徽州的水路碼頭——深渡。1934年徽杭公路通了之后,航運逐漸蕭條。上世紀70年代霞坑至石潭公路開通之后,石潭街上走的人就更少了。”
石潭老街雖然臨河,但無碼頭,也無舟楫往來,只有古老的“安樂橋”和“太平橋”,承載著當地人的南來北往。歷史上,石潭老街的商業一度比較發達,曾經有同茂、泰豐等多家店鋪。石潭老街的巷弄也比較多,一共有18條,一條條窄窄的小巷,從古村通向四面八方,青碧的石板記載著石潭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守望。
二
石潭以吳氏為主干。自泰伯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瓜瓞綿延一百一十余世,枝繁葉茂。至明末清初,隨著石潭人丁興旺,村中“兩街十八巷”,已容納不下迅速增長的人口,族人紛紛向村周邊遷徙,擇地而建,于是,石潭周邊形成了“九坑十八臺土太,土太土太都是吳家嘎”之勢,這句悅耳動聽的歙南俚語,濃縮著鄉親們忘之不卻的徽州鄉愁。
石潭街巷,曲徑通幽。青石板路,轍痕深深,猶聞昔日車輪轱轆,馱鹽運茶之聲;馬頭墻下,藤枝蔓蔓,尚見舊時墨客題壁,稚子描紅之跡。走在古街,街兩邊保留有敘倫堂、春暉堂、立善堂、善慶堂、至德堂、至善堂、紫荊堂、堅善堂等宗祠和支祠,構成較為壯觀的祠堂群。宗祠敘倫堂和支祠春暉堂,2019年被核定為國保單位。
敘倫堂又稱下門祠堂,堪稱徽州古祠堂的典范。建于明萬歷初,五間三進,中進有大小梁99根,號稱“百梁廳”,為國內建筑史上奇觀。前進為清代樣式,門樓上的關檐板和斜撐木雕,有八仙、仙鶴等中式古建圖形;中進仍保留明代風格,覆盆柱礎,月梁下有藏花丁字拱,瓜柱和金柱下有蓮花盤頭,枋與小梁相接處,裝倒柳花插,配上枋下雕琢的墊木和梁下雕花雀替,非常細致精美。
春暉堂又稱上門祠堂,建于清代,三進三開間,大門石鼓聳立兩邊,上懸“延陵衍慶”匾,正堂寬敞,梁柱粗大,其內磚木石雕各具特色,后進有石欄石柱,滿堂刷以紅漆。兩座祠堂,代表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徽州宗祠典型特征,對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及建筑歷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五間廳是村中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徽派民居。下堂門楣上掛有一塊暗紅色的長方形木牌,上面隸書家訓“崇德向善,寬容禮讓;和鄰睦里,扶貧濟貧……”很是醒目。房屋主人先祖在石潭備受尊敬,名聲很好,想必和這崇德向善的優秀家風家訓息息相關吧!
深宅大院,雕梁畫棟,梅蘭竹菊刻于梁枋,麒麟仙鶴躍于門楣。天井一方,納四時風雨;楹聯數副,寄百代襟懷。敘倫堂前,匾額高懸,銘“詩禮簪纓”之訓;春暉堂側,碑碣靜立,樹“至德至善”之風?!皫装倌耆思覠o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這也是屬于石潭的徽州文脈。
20世紀70年代,敘倫堂曾用于糧站、蠶繭收購站、貿易貨棧、學校、電影院、文化站等單位的用房。2008年,在村中有識之士的組織下,民間募捐了13余萬元資金,進行了為期3年的搶修。近些年,在縣文物部門重視下,投資數百萬元對這些徽派古建瑰寶進行保護性修復,給世人留下一份念想,一份不可復得的歷史珍寶,更給石潭古村徽州文脈傳承帶來了可望的春天。
三
春風里,石潭斜坡上、小河邊、古村旁層層疊疊的油菜花與散落其間的梅花和桃花交相輝映,這是一片色彩斑斕的世界,合著群山之間縹緲的云海,造就了最美的石潭光影。被譽為“華東十大油菜花勝地”。
油菜是皖南山區傳統種植的農作物,石潭的油菜花“出圈”,緣于攝影人的發現。20世紀80年代末,浙江臨安縣文化館干部陳潔到石潭辦喜事的親戚家,為新人拍照片。他不經意間拍攝的一張石潭油菜花照片,在當地攝影朋友中引起轟動。
劉士斌,浙江杭州人,中攝協會員、黃山市攝協名譽主席。在陳潔引來的一撥撥攝影人中,劉士斌可謂對石潭一見鐘情,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在早春三月,桃花、梨花、油菜花盛開的日子里,他總會如約而至地來到這塊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歙縣石潭,30多年從未間斷。
當時的劉士斌三十剛出頭,是部隊的一名新聞攝影骨干,學習攝影還不到兩年,滿懷著憧憬和喜悅踏上石潭這片凈土。當第一次來到這里,便被這里的大山風情所深深吸引了。在他看來,這里山雖不高,也就是在海拔500米上下,但顯得很有靈氣。
清晨,伴著鳥鳴聲行走在蜿蜒山間小路上,一路春風拂面,灑下萬般期待;登上山崗俯瞰,近處云海翻騰、云霧繚繞,遠處古村落的徽派建筑錯落有致,忽隱忽現,房前屋后的桃花、梨花爭相斗艷,在層層疊疊的油菜花映襯下,格外迷人;倘若一場春雨過后,山間云蒸霞蔚,白茫茫的霧氣變幻著各種形態,在群峰之間穿梭奔涌,讓人恍入天宮瑤池;尤其是這里的村民熱情好客且勤勞,總是拿出家里最好吃的食物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攝影客人。或許是徽州山水給予的力量,或許又是山里村民的期盼,翻山越嶺來石潭,像劉士斌、潘成一樣的攝影人總有莫名的源源動力。
由于攝影人的到來,沉寂的大山沸騰了。一傳十、十傳百,從早年浙江攝影家的探索與傳播,到后來拍攝的作品在國際、國內各種影展、比賽上獲獎,再到后來通過網絡的大范圍傳播,石潭有了越來越高的知名度。眾多攝影人、背包客們紛至沓來,感受歙縣石潭風光,記錄徽州山村風情。
來來往往的人流,聰明的石潭村民從中嗅到商機,紛紛辦起攝影旅館、農家樂。因地制宜,近年來縣、鎮、村三級聯動,改善基礎設施,整治村莊環境,打通山上山下循環公路,打造下汰觀景臺,舉辦油菜花節、油菜花攝影大賽、花海音樂會、農夫集市等活動,形成菜花鬧春、葵花爭夏、紅葉醉秋、梅花傲冬“四季有景”的鄉村旅游點,油菜花季可接待游客30萬人次。
讓“流量”轉化“留量”,在鄉村發展的道路上石潭村積極作為。2025年,石潭村與黃山徽投集團達成合作,開啟了“村集體+公司+政府”協同運營模式,整合各方資源,統籌推進農文旅開發。從基礎設施提升到新業態新場景打造,從單一觀光旅游到沉浸式體驗,讓游客們在景區內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油菜花和仙境般的云海,還能深入體驗鄉村生活,品嘗地道的農家美食,購買特色農產品,實現“留下來、慢生活、深體驗”。
石潭光影,春潮涌動。今年陽春三月,石潭景區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坐落于云端花海間的咖啡館正式營業,爛漫的自然風光與愜意的休閑旅游在這里相得益彰。美麗石潭,大自然慷慨的饋贈,在花海云海的爭相奔赴之中,如一首無聲的詩篇,一幅流動的畫卷,迎來一年更勝一年的春天。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