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屯溪,仍是山朗水潤的最美時節,空氣中氤氳著甜絲絲的花香,清新宜人。就這樣,我走進這春色如許的小城,走進老街,走進河街,走進了黎陽in巷的深處,讓風兒隨意地輕拂著發絲,飛揚起不羈的裙裾,徜徉在這潮涌千年的三江口,找尋曾經的繁華記憶。
何謂“三江口”,在屯溪生活了幾十年,近日因采風查資料弄了個明白。橫江,是從黟縣的漳嶺流經漳溪河、枧溪,經碧陽到漁亭,折向東南始稱橫江,再經休寧縣至屯溪老橋下入漸江。而率水則發源于休寧縣六股尖北麓,流經休寧、流口、上溪口、洪里及屯溪區枧忠、黎陽。“橫江”“率水”二水奔流到屯溪老大橋附近匯合成“漸江”,此地正是曾經千帆匯集的“三江口”。
屯溪老大橋也稱“鎮海橋”,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地處三江口,2020年被大洪水沖毀,于2021年修復。老大橋在幾代屯溪人的心中是無法抹去的鄉愁印記,它見證了三江口一帶無數的往事,見證了黎陽、屯溪曾經的繁華與變遷。雖沒吹過唐宋的風,但一定領略了明清的雨,任四季光陰流轉,看遍三江口天邊的云卷云舒,每天當黎明的曙光來臨,朝霞滿天,載行人無數,到夕陽西下,皎潔的月光灑落橋面,如此,年復一年。
信步來到屯溪老大橋,遠眺但見青山隱隱,近觀三江匯流之處水面開闊,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這是1934年郁達夫先生游歷徽州所作。詩中的屯溪橋指的就是老大橋即鎮海橋。想來三江口的春天亦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說到屯溪的三江口,除了屯溪老街、河街,就不得不說黎陽了。老大橋的南面是黎陽,北邊有老街、河街。黎陽,我仍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的模樣,街道房屋老破舊。但有句俗語“唐宋個黎陽,明清個屯溪”,說明了黎陽在歷史上的文化經濟地位,以及地理區位優勢和水路商貿優勢,其早在唐宋時期就成為重鎮碼頭,而屯溪則是在明清時期才逐漸興起的,黎陽曾經的繁盛則慢慢地湮沒在歷史的長河里。
而如今,屯溪作為國際會客廳,不斷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將黎陽已成功打造成全新的“黎陽in巷”。從開放到如今運營十二載,通過專業管理及業態規劃落位,已吸引經營商戶220多家,涵蓋非遺文化、主題餐飲、休閑娛樂、精品民宿、創意零售等多元業態。
來此隨意擺拍。咔、咔、咔,自帶濾鏡無需美顏,每一幀畫面感皆出片、出圈。這不,當每位女生踏入黎陽in巷碼頭的一瞬間,肯定會被一墻粉色薔薇美景所吸引,而挪不開腳步。放眼則是三江匯合成一江碧水向東流。
離開江邊,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走向黎陽深處,去探尋曾經的繁華記憶。古巷深深,店鋪櫛比,整個街區保留了徽州建筑風格,馬頭墻小青瓦。百年香樟樹依舊高大枝葉繁茂,花香陣陣,陽光透過枝椏,鳥兒婉轉鳴啼。漫步于此,似乎穿越回到了車馬慢的從前。
人們喜歡來此休閑娛樂,影院、咖啡、酒吧、茶室等各種設施齊全,各類小吃應有盡有,既滿足了味蕾,也放松了身心。采風所到之處有,城市香氛魔法店、齊物論茶茶館、隱玖酒吧、NANA西點、占川書局。每個店鋪裝潢設計現代卻又自然融入黎陽in巷古老古樸的整體環境中,既能感受到年代感,更能體會到一種呼之欲出的蓬勃生機。
而這生機從何而來,突然發現這五家店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每家店的主理人都是青春朝氣的年輕人,他們對自家的產品介紹如數家珍,對待自己的事業是那么的熱情而專注,正是他們為黎陽in巷注入了活力。我沒有具體統計這里的商戶主是否都是年輕人,但不論創業者是否年輕,來此奮斗的每一位經營者,都是一名新徽商,他們傳承著百年徽商誠信經營、吃苦耐勞的“徽駱駝”精神,在徽商曾經創造過輝煌的土地上努力耕耘著屬于自己的一份事業,創造著屬于新徽商新時代的輝煌。
夜幕降臨,古老建筑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街區,各式各樣新興的行業店鋪,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來此觀光游覽。黎陽in巷里游人如織,橫跨于率水之上的文峰橋霓虹閃耀與老大橋遙遙相望。潮起潮涌千百載,春和景明三江口。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