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五月初夏一個小雨初歇的傍晚,再一次走進黎陽老街的。
黎陽老街位于橫江和率水交匯處。眾所周知的屯溪老街,和黎陽僅隔一“鎮(zhèn)海橋”。黎陽(古稱犁陽),始建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曾是徽商重要的功能碼頭,迄今為止,已有1800年歷史。因此坊間素有“唐宋之黎陽,明清之屯溪”一說,實則黎陽老街是比屯溪老街更古老的存在。
屯溪又稱昱城,昱城匯有三條河流。率水從西南邊踏歌而來,橫江又從城西北歡歌而至。她們雙向奔赴,彼此又攜手匯入奔騰不息的新安江。江水的芬芳,吹拂起兩岸的繁華。三江兩岸匯集于此,曲水穿城而過,不僅溫情脈脈,而且令這座山城更添了些許磅礴的氣勢。
潮起三江口,這里是這座山城最具核心的所在。
如果把此三江交匯比作女子頸項間晶瑩剔透的珍珠項鏈,那么黎陽老街就是位風姿綽約的徽州女子的臉龐,圣潔又高雅。
因是“五一”假期,去黎陽的路上游人如織。邁上鎮(zhèn)海橋,踏著歷經(jīng)五百年滄桑的青石板,穿過占川河,抬頭便見一座額枋上寫著“黎陽”的石牌坊陡然矗立。
漫步黎陽街內(nèi),迎面就見景渠里的水汽氤氳,遠近次第閃亮的霓虹燈,仿佛女子一雙纖巧的玉手緩緩拉開了黎陽水街的夜幕,而黎陽的夜,猶如一場盛大的綻放,猝不及防地展現(xiàn)在眼前。
占川書局位于老街開端,它地處黎陽首要位置。“占川書局”因老街前方有一條叫作“占川”的河而得名。
占川書局的前身原是“石家大院”古建筑群之一,它的主人是石姓徽商,該建筑有近三百年歷史。2019年起,古宅的保護性改造工程啟動。2020年10月,占川書局正式對外營業(yè)。石家大院歷經(jīng)了完美蛻變,也引來本地人和游客頻頻前來書局打卡。
在這里,我遇上一位北京來的帥小伙,只見他時而舉起相機對著書局里的不同角度布局“咔嚓”拍照,又時而放下相機翻看書局里的精美圖冊,愛不釋手。
“我曾于十年前來過黎陽老街,那時的黎陽老街還沒有今日繁華。書局也沒有改造。十年后再來這里,這里的變化挺大。”
小伙子和我侃侃而談,自信又陽光。
“占川書局的布局非常合理,從一棟古老的建筑改造成今天這樣的效果是非常成功的。在這里,我仿佛觸摸到了徽州流轉(zhuǎn)的時光。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這里很徽州……”
書局設(shè)有書籍擺放區(qū)、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區(qū)、民宿區(qū),以及可以做讀書分享會的公共區(qū)域。布局上既保留了老建筑的歷史,在結(jié)構(gòu)和功能上又迎合現(xiàn)代人的觀感和實用價值。
占川書局的“l(fā)ogo”是一只展翅飛翔的燕子。書局的發(fā)起人戴曉亮說,“生活在別處”或許是人們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狀態(tài),而閱讀如途中的煦風,如燕子回巢般引領(lǐng)人們回歸精神家園。很生動,亦很意象。
從“石家大院”到“占川書局”,當百年古宅照見書香,這是一場華麗的蛻變,它們完成了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而文化和文明的品質(zhì)和厚度,可以決定一座城市的高度。占川書局作為一座城市精神強度具象化的存在之一,這里已然成為黃山的文化地標性建筑。
在書局里的“她方世界”里,一對母女正倚在書櫥邊沉浸在彼此的閱讀里。她們低頭閱讀的場景,就是一幅歲月安詳?shù)漠嫛?/p>
老街上無論是恬靜的古裝老店,還是異域風情的夜吧,“咖啡節(jié)”上空飄來濃郁的咖啡香,率水江畔古碼頭堤岸邊,穿著輪滑的少年在身邊呼嘯而過,這些,簡單又美好。
而夜風又拂過五月的薔薇花,它們在黎陽夜色下絮絮私語。年輕的男女或三兩結(jié)伴,或幸福的一家三口,或竊竊私語的閨蜜……他們徜徉在黎陽的街巷里,就像一個個跳動行走的音符,歡快,明亮。
就像河流被推著走,我亦隨著人流,來到黎陽戲臺前。
飛檐翹角的古戲臺、高聳的教堂、戲臺對面的二樓“隱玖”酒吧、柔和的“齊物論茶”的民宿……各種風格的建筑,它們別具一格,又相互交織在一起將黎陽的夜空切割成不規(guī)則的圖案,變化莫測,美輪美奐。
在光與影的變幻中,多少世事早已在不覺間蛻變、流轉(zhuǎn),如滔滔的三江水,它們簇擁著一路奔涌向前,向前。
夜?jié)u深,戲臺上的節(jié)目表演已結(jié)束,而一幅幅精美的徽州元素畫卷,在幕布上悄然展開。
那“咿咿呀呀”的徽派唱腔,從幕布上幾位徽州女子眉眼淺笑的彈唱間,由遠及近飄至我的耳邊,讓人仿佛穿越數(shù)百年。我站在戲臺前青色的大塊石板上,有那么一刻,仿佛被凝住了。從幕布上的衣袂翩躚,再打量著身邊的夜色。仿佛游園驚夢,這有著1800年歷史的黎陽老街,卻原來早已換了人間。
從年少到華發(fā)初生,我已記不清楚去過黎陽多少次了,而舊時光里的黎陽,那些老物件和老故事依然在心里鮮活。
在很多年前的黎陽,年幼的我去給姑婆拜年,她大氣明媚的面容還在我的眼前晃動,那“咯咯咯”爽朗的笑聲還言猶在耳——那是一位多么慈祥開朗的長輩。時隔多年,當我站在這新舊交織的戲臺前,似乎黎陽婆娶媳婦就是在戲臺前的曬坦上辦的喜酒,那晚的喝酒劃拳、杯觥交錯還是那么熱烈。
這黎陽的夜色里,分明還殘留著老黎陽和姑婆的氣息。溫暖,又雋永。
然而,當我再用中年的目光打量著眼前的黎陽,她古老又年輕,熟悉又陌生,而一歲有一歲的悲喜,我總是一次次被她驚艷到。她是微信朋友圈里九宮格發(fā)不夠的風景,她總是讓我在這里,一次次感受到時光交錯和新舊意境之美。
老街、河街、黎陽in巷、外邊溪,它們由橫江、率水、新安江串聯(lián)交織一起,構(gòu)建成這座山城的兩岸三江四街坊。它們刪繁就簡,歡快地跳動著時代的樂章,而黎陽in巷,正如一顆璀璨的星星,在昱城的夜空里熠熠生輝。
無徽不成商,無水不江南。在這里,消失的已成為歷史,傳承的有了創(chuàng)新,而萬事萬物之間,也因此有了重新的定義和嶄新的關(guān)聯(lián)。如果說,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叫作歷史,那么,無數(shù)個發(fā)生和經(jīng)歷過的瞬間和當下,也終將成為以后的歷史。
如絲般細雨在天空中飄灑而下,不遠處的文峰橋靜臥在率水河上,默默地守護著這一方水土。此時的黎陽老街像一位漸入夢境的徽州女子,她枕著三江水,帶著些許睡意,欲沉沉睡去,而我則輕叩著腳下的青石板,緩緩地移步離開飄蒙夜色里已濡濕的黎陽。
——仿佛我未曾來過那般。
“嘩……嘩……”昱城的三江水從遠古而來,在暗夜里奔流不息。夜黎陽,夢正酣。黎陽in巷,她是時光褶皺里的徽州舊夢,盛裝千古。她的夢里,是永遠也敘說不完的徽州。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