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江南這座小城市無疑是幸運的。連日來的煙雨天氣,雖使得人變得有些慵懶,但飯后在閶江河畔漫步,體味煙雨勝景,也是極為愜意的。
河畔,楊柳亭亭玉立,繁密的青翠枝條,長長的、軟軟的,垂蕩在河面上。佇立涼亭,極目遠眺,云霧漫漫,細雨迷離。岸旁樓房粉墻黛瓦,是夏日的多巴胺色彩,與閶水自成一景,讓人心曠神怡、心生愛意。
小橋、流水、人家,是古詩中唯美的境界。煙雨中的江南古橋的確清新古樸,別有雅致。
閶江上有兩座古橋,上橋叫平政橋,下橋名仁濟橋。雙橋歷史悠久,平政橋在南宋末年就有了,當時為梁式結構,后傾圮。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在舊址上重建為拱式。仁濟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兩橋橫陳江上,宛如雙虹垂地,光采四射。”閶江雙橋也被人們稱為閶江雙虹,是祁門唯一入選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的古跡。
雨漸漸大了,我躲進閶江旁的一家祁門紅茶館。老板是一名返鄉創業的青年,正在拍攝祁門紅茶的圖片,準備上網銷售。見我進來,他便泡了一壺祁紅,邀我共飲。茶湯紅艷明亮,香氣撲鼻。他告訴我,他家世代種茶,大學畢業后他放棄了城里的工作,來到小縣城,傳承祁紅傳統工藝,用自己所學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知道祁門紅茶,讓祁門紅茶走向世界。
說到祁門,不能不提祁門紅茶。每當春茶上市,閶江兩岸茶香四溢,采茶女的歌聲在山水間回蕩。祁門紅茶之妙,在于其獨特的“祁門香”,這香氣似花、似果、似蜜,卻又難以名狀。茶農們說,這香氣是閶江的水氣與祁門山間的云霧共同孕育的。
閶江在歷史上是貨物外運的黃金水道,江上有六大碼頭,貨物通過這條水道運抵景德鎮,進鄱陽湖,入長江,繼而遠銷海內外。閶江更成為古時徽商外出經商的重要水道,無數梅城子弟就是從這里乘船出發。他們帶走了祁門的茶葉、木材,也帶走了對家鄉的思念。至今,閶江岸邊的東街古城還保留著許多徽派建筑,馬頭墻高低錯落,雕花門窗精致典雅,見證著昔日的繁華。
我望著窗外的閶江,煙雨朦朧中,幾只白鷺掠過水面。雨聲漸歇,我走出茶館,沿著閶江慢慢往回走。
“霧籠古橋山朦朧,閶江煙雨惹人愁。楊柳依依絮似夢,一江閶水向南流。”煙雨梅城,有小樓深巷,有古橋煙柳,有茶香氤氳,有說不盡的江南韻味。這樣的雨天,這樣的閶江,這樣的鄉愁,或許正是江南最動人的模樣。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