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了立夏,西溪南就變得一片翠綠。綠得嬌艷,綠得讓人賞心悅目。
西溪南,舊時亦稱豐溪、豐南、溪南,位于黃山南麓,徽州區西部。因位處新安江上游,豐樂水之南,而得名“豐南”。西溪南,我不知去了多少次,想寫西溪南的念頭也不知有多少回,一次次地撿起,又一次次地擱下??偢杏X不知從哪里下手,從哪里著筆,因為西溪南不能僅僅用“綠野仙蹤”四字來概括的。
一入村口,眼前豁然開朗,一條沒有護欄的長長的石橋,橫亙在千年的豐樂河上。橋下是緩緩流動的河水,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近處就是溪水繚繞的古村落——西溪南。
這座古村落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村中,一塊照壁上刻著西溪南八景圖,這些景圖原出于石濤的筆下,根據石濤的畫作繪制而成,有些圖景現在依然可在村中找到,有的已不復存在僅存遺址。
我站在村口的石橋上眺望,村落兩岸成片的楓楊林構成綿綿的綠帶,成為西溪南的底色。溪水潺潺,魚翔淺底,這樣的景色特別的養眼。橋的左邊淺灘上有好多家長帶著小孩在戲水,孩子的歡笑聲此起彼伏。古橋、河流、楓楊、水草、孩童、漁具,一幅天然的動人的畫面,引得攝影愛好者紛紛拿起相機,“咔嚓”拍下這美好的一瞬。
沿著溪邊石板路逆水而行,不一會兒便來到網紅木橋(板凳橋)。西溪南的河上多橋,稍寬一點的河流,多是這種木橋。粗大的木頭用斧頭兩面一劈,用木榫一拼,木柱一架,一座木橋就橫空出世。木橋沒有欄桿,人在橋上行走,感覺會微微顫動,和河水的波漪合韻合轍。古樹、濃蔭、溪水、木橋、白云、藍天、飛鳥盡收眼底。人在橋上走,如在畫中行。
一些水淺的地方,并不設橋。西溪南人巧用天工,選用方正的石頭,鋪排成汀步。石汀步的堅硬牢固,流水的柔和靈動,一剛一柔,相映成趣。走在汀步上,惹得人們一步一跳,一步三驚。在溪邊街旁的小溪上,小橋縱橫,不時見到各種樣式的人行橋,古樸的橋上踩下的是腳印,留下的是歷史。
這時,一片郁郁蔥蔥的楓楊林就在眼前。茂密的楓楊林,高高地旺盛地生長著,用濃蔭蔽日來形容是恰當不過的了。陽光透過枝葉縫隙篩成光影灑落,如金色鱗片。清瀅瀅的河流,在楓楊林旁潺潺而去,淺灘處五顏六色的鵝卵石排列成不同音階的琴鍵,彈奏著悠揚的鄉村歌謠??肯鞯臈鳁盍纸涍^河水長年的沖刷,根已完全暴露在外面,露出張牙舞爪的樣子,楓楊的枝葉卻綠意盎然。這成片的滿眼的綠,讓人陶醉,讓人心曠神怡。
風靜天藍,艷陽當頭。不時有不知名的小鳥,在林中飛來飛去,反反復復,編織著詩意的天空。忽而,一只小鳥停在一棵楓楊的樹枝上,引得一只松鼠前來,惹得小鳥在枝間飛上飛下。只見松鼠毛茸茸的大尾巴高高翹起,在樹枝間輕盈跳躍,好奇地打量著小鳥。一會兒,你上我下,我上你下,在樹丫間跳來飛去。我凝神靜氣,靜靜地看著眼前的一幕,也不用相機、也不用手機進行抓拍,生怕驚擾了它們。
村口那片楓楊樹,華蓋般遮天蔽日,樹干粗壯,樹皮上有的長出了苔蘚。大多樹干被一種叫絡石(又名風車茉莉)的植物纏繞著,5瓣白色的小花,一瓣瓣旋轉,像小風車一樣,還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這些白色的小花圍繞著樹干、樹丫,像滿天的繁星,點綴在白墻黛瓦老房子旁。還有那凌霄花,它們爬過墻頭,在亙古不變的灰白間,綻放出一簇簇熱鬧、大方的鮮黃來,老房子便有了生機與活力。
村的西邊,豐樂河靠村的上游方向,有一個古徽州灌溉水利工程,構成西溪南的底色。它就是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由臨河人程遷率眾人開筑的雷堨。堨,在徽州方言中讀“huī”,作為一種古老的水利設施,堨與堤、壩略有不同:潴水以流,疏而導之,重在利用。2024年,徽州堨壩(含雷堨)成功入選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粗讏靿紊弦粭l條麻石,壘得堅固有序,一壘就是七百年!如今,仍然很好地發揮著灌溉農田、村水共生、攔引蓄泄、立體防洪、生態循環、維護人水和諧的作用。這是徽州古人聰明才智的結晶,數百年來,為西溪南人豐衣足食提供了水利保障,也給西溪南人帶來田園詩般的居住環境。
一條雷堨水利工程,讓豐樂河的細枝末節在西溪南村中穿插,改變了西溪南人的居住環境,河水順勢導入村中,溪流經過村莊,住宅依溪而建,形成枕溪而居的村落。徽州堨壩是徽州人和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是徽州人巧奪天工的寫照,是水景觀與古村落、古建筑融合一體的集大成,體現了徽州人“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學,訴說著徽州人民與水共生、共榮的故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據史料記載,西溪南村自唐代建村以來,依托豐樂水運及吳氏家族在鹽業、典當等領域的經營,至明清時期達到經濟巔峰,成為徽州地區最富庶的村落之一,并長期享有“歙邑首富”之稱??梢哉f她是徽州村落的典型代表,它的建造集中體現了中國農耕社會的田園理想。富庶之后的西溪南人建園林,辦書院,修堨壩,引水渠,將西溪南打造成田園詩般的村落。
西溪南的生態文化、建筑文化和美學文化構成了西溪南的文化底色。明代老屋閣是西溪南村徽派建筑的代表與精華,磚木結構的2層樓房,5間3進,口字形四合院。側立面山墻為三個人字形,明顯別于徽州建筑中的馬頭墻,院墻采用不對稱方式,形成參差錯落的外觀。綠繞亭,富有詩意的名字,從中能感知遠在明代的西溪南人,就注重綠色生態意識,正是這種意識的傳承,幾百年后的西溪南仍然是綠野仙蹤般的存在。
綠繞亭和老屋閣相互輝映,守站在老屋閣的南下角。老屋閣一大面灰白的墻,默默地立在一方碧綠的池水邊,與光云影相映,構成一幅水墨畫,如同吳冠中筆下的“雙燕圖”??上?,在600年前的明代中期,徽州人在建筑藝術上就有這么高的造詣。
西溪南自古文風昌盛,早在宋代,就建有“溪南書院”,明代則有“崇文書院”。隨著明清時期西溪南吳氏在鹽業經營中日漸崛起之后,許多商人“賈而好儒”,西溪南成為當時文化達人棲居之地,帶來文化方面的繁榮。明清之際,這里曾是黃山畫派的集聚地,弘仁、查士標、梅清、戴本孝、石濤等都曾在這里居住過,掀起了一個時代的畫風。大收藏家西溪南人吳廷的“余清齋”是董其昌題的匾額?!坝嗲妪S”的主人吳廷,因為賈而好收藏,成為明代書畫鑒藏大家,一生收藏的書畫精品不勝枚舉。進入清代,清內廷所藏書畫中的佳作,有很多曾是他的舊藏,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的三件稀世之寶《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都是吳廷所藏之物,鈐有他的鑒藏印識。吳廷去世后,藏品大多流入江南收藏家之手,最后又歸于清內府,許多原藏品著錄于《石渠寶笈》。
遙想當年,多少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成就了西溪南文化上的繁華。如今,西溪南人拿出夏日般的熱情和誠意,迎來八方游客?,F在的西溪南,青黛色的歷史記憶與金黃色的時代歡歌,在粼粼波光中交織,寫出最美的圖畫。
西溪南,夜,落枕而眠,窗外小溪流過,聽到水聲潺潺,蛙聲一片。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