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熊熊烈焰肆意吞噬家園,官府救援鞭長莫及,鄉民們何以自救?在黃山市檔案館,一張泛黃的契約,為我們揭開了百年前先民應對火患的智慧與溫情。這并非官府公文,而是一份由鄉民自發簽署的“消防公約”——《籌備七管水龍會啟》。今天,就讓我們透過這方寸紙頁,走進那段守望相助的歲月,感受徽州人刻在骨子里的誠信、互助與擔當。
這是一張長43厘米,寬34厘米的信紙格式契約。紙張雖已泛黃,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辨。略顯模糊的印記,訴說著它穿越民國的滄桑。它名叫《籌備七管水龍會啟》,由范俊階、程肇元、鄭愿恕發起。契約開篇,便道盡了火患的無情與鄉鄰的憂思:
“蓋聞祝融肆虐,宜施防御抵制之方。星火燎原,應備救援之具……顧我七管,村落十余,雖云稠密人煙。設逢火警,村人徒懷束手之嗟嗟。臨事倉惶,善士空切熱心之嘆。因循即人,寤寐難安……”
——《籌備七管水龍會啟》
正是這份“寤寐難安”的責任感,驅使三位發起人“爰集同人,與斯義舉”。他們決心在七管創設一支屬于村民自己的消防力量——水龍會。
水龍會:民間的“烈火金剛”
水龍會,堪稱古代的“消防大隊”。它的“筋骨”并非依賴官府撥款,而是源于民間的自發、自籌與自管。其核心裝備“水龍”,是一臺運用杠桿原理的人力水泵:金屬泵桶固定于木質大水桶內,壯漢們合力按壓一根長橫杠,驅動活塞上下運動,將水加壓噴射而出。一架水龍,需配備十擔水桶和若干壯勞力。
契約明確規定:七管水龍會招募三十名“熱心勇敢壯丁”。無論寒暑晝夜,只要村中火警鑼聲響起,會眾須即刻出動,將水龍及配套物件抬至火場,“各司其事”,奮力撲救。這是一份關乎生死的承諾!
公益契約:徽州精神的縮影
這張契約,不僅是一份消防公約,更是徽州精神的生動縮影:
重“誠信”:先人深諳“白紙黑字”的分量。將口頭約定形成契約,既強化了執行效力,也筑牢了鄉鄰間的信任基石。“一句另議章程,備載于后。”飽含著對承諾的敬畏。
重“互助”:聚族而居的先民深知,唯有守望相助才能生存發展。水龍會的組建,正是宗親鄉鄰在危難面前同心同德的生動寫照。發起人與贊成人13位(契約落款“九區獅山同人公具”),籌集經費“非一百余元不可”,召集壯丁三十人。“顧我七管,村落十余,雖云稠密人煙”,由此推測,慷慨解囊者多為村中富戶鄉紳,充分體現了“富而好仁”的擔當。
重“公益”:先人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熏陶,經商致富后常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辦水龍會,保衛家園安寧,正是這種公益精神的生動實踐。
重“長效”:尤為可貴的是那份遠見卓識。契約規定,將一半經費(約五十余元)用于購置水龍裝備,另一半則“存店生息”。所得利息,用于每年“封龍之日”,邀請全體會友“散福一次”,“以資鼓勵,而激人心”。這精妙的設計,將激勵機制融入公益,確保水龍會不因歲月流逝而懈怠,成為長期維系這支民間消防隊的堅實基石。
百余年光陰如白駒過隙,悄然流轉,七管的鑼聲或許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沉寂,那架人力水龍也可能已化為塵土。但《籌備七管水龍會啟》這張契約所承載的精神,卻如永不熄滅的星火:它見證了先民在災難面前自發組織的智慧,彰顯了植根于鄉土社會的契約精神與公益情懷。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安全防線,不僅在于精良的器械,更在于人心凝聚的誠信、互助與擔當。水火雖無情,人間有大愛——這便是先人留給我們關于生存與共生的寶貴啟示。
備注:七管,原址疑為“安吉縣杭垓鎮七管村附近”,毗鄰古徽州,地處徽文化輻射圈,深受徽州文化影響。
更多鏈接:如果您對徽州文書感興趣,可實地參觀《千年“徽”煌——徽州歷史檔案聯展》,近距離感受古徽州千年文書檔案的魅力。地址:屯溪區社屋前路1-1號黃山市檔案展覽中心5樓。預約電話:2676466。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