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端午節前兩天(5月29日)上午,市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余發亮駕車,帶著黃山日報社同人凌家建與我,去黃山學院觀摩《徽州經典家風家訓書法聯展》。事后,家建說時間還早,我們去畫家方然那里坐坐。
我說:“是水墨畫家嗎?大名鼎鼎,未曾謀面”。家建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的,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省美協會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歙南杞梓里人,王茂蔭的同鄉。”
說話間,車子到了屯溪老虎山下“水墨方然·書畫工作室”。
方然,中等身材,微胖。五官雖然算不上最出色,但結合在一起,卻也恰到好處,給人以溫和與親切之感,特別是他那雙深邃的眼睛,能讓人感覺到他內心的純凈與無邪。他給我們讓座,然后煮茶倒水。
自報家門后,便開門見山:“方然先生,據說你也屬鼠。我們有緣同屬,我癡長你12齡,年近耄耋。世間人只要有緣,見面是遲早的事。說說你的經歷與藝術感悟吧。”
方然說話,不是滔滔不絕,卻也不緊不慢,意思表達清晰。其字光春,號黃山大癡,詩文筆名方雨涵,1960年出生于歙縣旱南杞梓里農家。
十三歲時,方然在家鄉隨歙縣博物館國畫家傅炳奎先生習國畫,為其后在“黃山藝海樓”深得當代著名畫家錢松喦、陸儼少、劉海粟等作品熏陶,奠定了基礎。他與張大千的再傳弟子,臺灣著名畫家游三輝先生有著不解之緣,得其言傳身教,獲益極大。
方然繪畫,博眾家之長,汲大師精華,蘊含大家氣息。歷練傳統筆墨之功,造化自然奇幻之妙。賦詩畫于原創,寄禪心于云水。“做詩似于作畫,作畫似于做詩”,亦詩亦畫,亦畫亦詩,開詩情畫意之境,諧文人筆墨之趣,別開生面,自運成風。
方然說:“詩、書、畫、印,不論何種,要創造超凡脫俗的藝術精品,都必須達到三個境界:哲學思維,文學修養與道的升華。”這一認知,是他對自己藝術人生的深刻感悟,難能可貴。
其實,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繪畫與哲學猶如兩顆交相輝映的星辰,各自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繪畫以其直觀的視覺形象,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哲學則以深邃的思想和抽象的理論,探索著宇宙、人生的真諦。當我們深入探究繪畫的本質時,會發現繪畫的底色其實是哲學。繪畫不僅僅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描繪,更是畫家對世界的認知、理解與感悟的表達。畫家們在創作時,不僅僅追求對物體外形的準確描繪,更試圖通過繪畫去揭示事物背后的“理念”(本質)。
文學與詩書畫印,直接相通。書法、繪畫與治印,其發展軌跡都是由自然到形式,又回歸自然的過程。文學作品是用語言構造藝術世界、創造藝術形象。文學修養的程度,直接關乎詩書畫印的藝術造詣。“詩書畫印”是構成文人畫的基本要點,方然覺得“文人畫”要是談不到一定的文化點子上,就不足以稱其為文人畫,必須要看自我的文化層面有多高,“文人畫”的深層意蘊就有多厚。文人畫,決然不是繪畫形式上單獨性的筆墨游戲,而是文人骨子里的精髓闡釋。
“道”,是最高的境界。就繪畫而言,它與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中國畫中,尤其是與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緊密相連。
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即順應自然規律,古典繪畫中的“解衣磅礴”和“外師造化”理念,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順應和尊重;道家的“無為”思想影響了藝術家們的心態和創作,使得作品清新脫俗、境界深遠。藝術家們在創作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過“虛實”的表現手法,創造出“看似無形,實則有意,不著一墨,妙趣橫生”的藝術效果;此外,道家強調虛實統一、虛實相生,這種理念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手法。儒家思想對中國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仁與禮”上,儒家強調“人道”,即“仁”與“禮”。繪畫在儒家看來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推行禮教、成教化、助人倫的工具。繪畫通過形象化的方式傳達儒家倫理道德,起到教育作用。還體現為“修養與藝術”。儒家重視人的修養,強調“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種思想影響了藝術家們的創作態度和作品的精神內涵,使得繪畫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修養的體現。
方然十分重視藝術語言。他認為,中國繪畫語言,不外乎“筆墨功夫”,“文化底蘊”。無筆墨功夫,何談筆墨語言?無文化底蘊,何來藝術思想?非兼其二不可!他在潑墨潑彩中感悟到:必須以“意象出奇制勝”,單憑筆墨涂描渲染構造意象,絕非妙造自然之法,光有文化意蘊,沒有筆墨功底,同樣也是空乏其談,不能表達意象,因而也就談不上繪畫藝術。似與不似,即為“意”,不似之似,是為“象”。水墨之道,意象為先,意乃胸中之意,象乃水墨幻化之象,唯水墨可得超乎自然之大象。水墨意象,取偶然之巧,得自然之妙,又以筆墨點睛之筆,補加意境主題,變偶然為必然,而得“天人合一”渾然之大成。然而,所有勾、描、畫、涂、染,僅屬于技藝性范疇,不免存在其一定之形式性、規范性乃至牽制性。蓋秉天賦之承者,是為藝術之天使。墨道之學,非比匠人之工,投師取技,一味承襲。但凡徒學之能事,終究視為徒勞之為,或成大匠,絕非能成之大家。
方然的藝術成就,是喜人的:竹刻畫作《黃山夢筆生花圖》,2008年作為國禮,贈予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收藏。央視10套《探索·發現》欄目曾在“中國名街之屯溪老街”專題作了報道。2009年應澳門文化廳邀請,進駐盧家大院進行文化交流。2011年,作品《夏山清遠圖》《絢麗江山圖》《黃山松翠圖》載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當代書畫”《投資與鑒賞》典籍中。早期作品入選黃山風光展,在美國舊金山、紐約展出。2013年8月,他應中國國際集郵網約稿,一套題為“發展科學——美麗中國”當代書畫名家《方然作品》紀念珍藏郵冊,由中集郵出版發行。其藝術傳略已被載入《全球水墨畫大展作品精粹》、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投資與鑒賞》《書畫世界》《中國書畫名家名錄》等大型典籍。
如今,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省美協會員,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非遺館客座畫家、黃山畫院特聘畫家、深圳“京藝畫苑”簽約畫家。但他不善張揚,將“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名句格言,作為自己藝術追求的圭臬。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