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長河緩緩流淌,總有些沉睡的記憶,會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被悄然喚醒,漾開層層漣漪。那天,母親輕聲喚我去看姐姐的朋友圈,目光觸及屏幕的剎那,一頁頁熟悉的字跡倏然映入眼簾——那是父親生前的筆記。時光的閘門轟然洞開,瞬間我被拉入了往昔的時光漩渦。
指尖輕點,我逐張翻閱,仿佛開啟了一部微縮的人生紀錄片。父親的筆記,是生活長卷的工筆細描:娛樂篇里,種花知識翔實細致,從品類習性到養(yǎng)護訣竅,字里行間仿佛沁著泥土的芬芳與晨露的清新。恍惚間,又見父親在陽臺俯身侍弄花草的身影,他神情專注,指尖溫柔,澆水施肥,樂此不疲。養(yǎng)魚技巧的筆記亦密如蛛網(wǎng),每一筆都浸透著對生活的熱忱。工作篇則嚴謹如鐘表,計劃條分縷析,目標清晰,節(jié)點分明;總結則條理分明,得失剖析,深刻入微。這一頁頁筆記,無聲地見證著他在職場上的兢兢業(yè)業(yè),為家庭生計默默耕耘的脊梁。生活隨筆最是溫情脈脈,充滿了人間煙火氣。一次其樂融融的家宴,一段鄰里間的趣談,都在他質樸無華的筆下鮮活起來,讀來既讓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溫暖。無論是哪一種內容,無論是哪一頁,哪一行字,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寫得一絲不茍,力透紙背,宛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父親生前是一位盡職盡責的教育工作者,他常告誡我們:“小事隨便,大事就容易糊涂。”這份對“認真”的執(zhí)著,深深烙印于他的工作——無論多忙碌,工作記錄的每一筆都工工整整;無論多煩瑣,上報的每一份材料必反復核對;無論多細小,經(jīng)手的每一筆經(jīng)費都公開透明。他說:“筆跡潦草,心就亂了;賬目潦草,路就歪了。”父親的筆記讓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觸摸到“廉潔”的肌理——它絕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流淌在工整字跡里的敬畏,沉淀于公開賬本里的坦蕩,凝結于每個“較真”瞬間的堅守。
父親更是一位深入基層、心系桑梓的基層干部。他常說:“農(nóng)民不易,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在農(nóng)科教工作期間,他常下鄉(xiāng)助農(nóng),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nóng)民的需求。他運用專業(yè)知識,為農(nóng)民們提供科學的種植建議,奔走聯(lián)絡,請來專家做技術指導,幫助他們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和質量。農(nóng)民們提起他總說“那個黑皮膚的科長沒架子,真心為咱農(nóng)民辦實事”。為了感謝父親的幫助,常有鄉(xiāng)親送給他一些自家種的農(nóng)產(chǎn)品。父親卻禮貌拒絕:“我是黨員,幫大家是本分,拿了就是虧心!”
沒有豪言壯語,父親用最樸實的行動告訴我:廉潔,是甘于平凡的堅守,是面對誘惑時的那句“不能虧心”。
父親的言傳身教,如同種子,在我和姐姐心里生根發(fā)芽。我們姐妹倆先后追隨他的足跡,走上三尺講臺。父親那樸素的叮囑“守時盡責、恪盡職守”,在日復一日的晨昏交替中,早已內化為我們骨子里的習慣,織就了教學生涯的經(jīng)緯。工作中,我們秉持公平公正,面對家長的饋贈與宴請時,眼前總會浮現(xiàn)父親退回農(nóng)民農(nóng)產(chǎn)品時的神情——溫和卻不容置疑。我們深知,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三十載春風化雨,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取得不小的成績,獲得很多的榮譽,也如同父母當年,將廉潔的家風細細傳遞,教育自己的孩子與人為善,勤勉工作,嚴守紀律。今年清明前夕,兒子激動地展示了他的預備黨員證。至此,我們八口之家的八枚鮮紅黨徽,在時光里交相輝映,勾勒出三代人一脈相承的精神圖譜。
父親筆記中有一頁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是他退休后寫的一篇隨筆,文中寫著:“我是個共產(chǎn)黨員,我的言語和行動都必須符合這個光榮稱號,要用自己晚年的光和熱為黨旗增添光彩。”文末,他鄭重寫下:“我退休了,但我永遠是一名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這滾燙的字句,至今讀來仍令我們心潮澎湃。它記錄的何止是一段文字?更是一顆赤子之心——對職責敬畏,對名利淡泊,對信仰忠誠。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