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棧嶺古道位于黟縣宏村北部,是古黟縣通往太平、石臺、青陽等地的重要通道。自從1984年12月羊棧嶺公路隧道的貫通,新的省道218線取代了古道的功能,大大縮短了出行時間,古道逐漸被人們所遺忘,荒沒于草叢之中。尋找歷史遺跡,感受昔日場景,讓我與幾位同伴一起走進羊棧嶺古道。
最早的古道是從盧村進入山坳往上走,由于水毀嚴重和多年沒有清理,這條路現在已經走不通了。我們乘車沿公路往上,連續幾道彎后,將車子停在路邊車位,翻過公路護欄進入一條草叢覆蓋的羊腸小道,下到山坳底部就進入了羊棧嶺古道。因為是中途進入的古道,為了領略全程,我們將隨身背包放在與古道并行的羊棧河河灘上,輕裝往盧村方向走。幾百米路程,便來到了五里源水庫。據當地人介紹:水庫位置之前建有路亭,亭由石頭構成,亭頂石片覆蓋,因此稱“石亭”,1970年建水庫時拆毀。
五里源水庫是兩山之間筑起一道石壩蓄水而形成湖面,湖水碧綠幽深,很少有人涉足,讓一切顯得那么寂靜,偶爾飛起的水鳥劃破寂靜,平添水面的動感。
四十年的沉寂,古道進入休眠狀態,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時空。從一級級石階中,能夠感受到昔日馬幫鈴聲,挑夫挑擔,行人背包袱的場景。因為有的路段已遭水毀,古道也是斷斷續續,讓我們探尋著前行。走到一山崖前,前面似乎已經沒路,細心的同伴發現,原來路到這里是轉90度過橋到溪流對岸,只是橋已不在,從殘缺的河塝中能夠識別這里曾是橋基。我們攀行到對岸,沿古道繼續前行,很快見到了橫跨河上的一座單拱石橋,橋拱邊側不知是原來就沒有石匾還是已經丟失,沒法知道橋名。
攀行高度不斷上升,落差溪流飛瀉而下,撞入石潭濺起一朵朵美麗的玉花,如鳴佩環聲叩動著我的心弦,心情也美妙起來。
我們攀登到了埡口,前后回望,古道綿延連接著黟縣和太平縣。在這里,我們找到了路亭的殘留遺跡,據史料記載:羊棧嶺嶺頭建有“迎瑞亭”,亭東西側砌有石墻,南側磚拱門和北側石拱門相通,石拱門上方嵌有“棧嶺雄關”石匾。亭側立有《重建路亭記》碑刻,現存放在黟縣檔案館妥善保護。
沿著古道朝北下行,沿途經過了茂密的竹林,這段古道清爽而無雜草,當地村民的山林經濟讓這里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