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天井引風,黛瓦參差,山墻高聳,青石鋪地,巷道生幽……暑熱季節,當城市在熱浪中蒸騰,徽州古村落卻自成一方清涼謐境,以無聲的建筑語言吸引市民、游客探尋穿越千年的自然清涼,體悟先民“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
方先生的老家在歙縣坑口鄉瀹潭村瀹坑組。前不久,他從中心城區一家單位退休后,就一直忙著修繕、翻新老家的老房子。他感慨,家鄉山好水好空氣好,夏季尤其涼爽宜人,是十分理想的養老之地。
當地村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尤其因蘇東坡與歙州制墨名家潘谷的交往而聞名。這里歷代人文薈萃、名士輩出,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遺存,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中住宅多依山而筑、臨水而立,粉墻黛瓦錯落有致,潺潺水流穿村而過,不僅形成自然水景,還持續帶來水汽,夏季能吸收周圍環境熱量,起到降溫調節作用,彰顯徽州傳統民居的生態智慧。
魏晉以來,為躲避戰亂或天災,中原士民多次南遷,流入徽州聚族而居。明清時期,徽商迅速崛起,叱咤商界300年,形成“無徽不成鎮”的繁盛局面,為徽州傳統村落和建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傳統村落和建筑是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生產生活的深邃智慧,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市傳統村落歷史文化悠久,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居全國第二、全省第一。
年逾九旬的我市著名徽學專家張脈賢認為,徽派古建筑是徽州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建筑集大成者。其中,徽州傳統民居最具代表性,營造技藝精湛高超,建筑裝飾豐富多樣,文化底蘊綿長深厚,堪稱中國傳統民居之典范。
自古以來,徽州傳統村落選址講求依山傍水、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多將水系視為選址首要條件,巧妙利用天然河流與溪澗,輔以人工開挖溝渠、池塘與水圳,形成貫通村落的內外水網,使水與生活零距離接觸。
張脈賢表示,皖南山區夏季日照強烈、炎熱多雨,避暑降溫關鍵在于通風、遮陽。徽州村落山體植被繁茂,能有效阻擋陽光直射,減少熱輻射,葉面蒸騰帶來持續清涼;溪澗流水不息,產生蒸發冷卻效應,降溫效果明顯,營造出宜人的居住環境。
此外,徽州傳統村落布局多為扁平狀,大小街巷縱橫貫通,民居排布前后錯落,通風良好,可加速空氣流動,形成帶有絲絲涼意的“穿堂風”,有效改善濕熱環境。兄弟毗鄰建房,亦在墻體之間留有火巷,集防火、通風、采光、排水等于一體。
封火山墻高大聳立、逐層跌落,不僅起到防火作用,還能遮蔽陽光,減少屋內直射,為街巷遮陰。屋頂攤鋪瓦片,增強透氣與散熱。外墻刷白石灰,吸濕防潮,既反射陽光、減少吸熱,又可在水分蒸發時帶走熱量。
張脈賢介紹,徽州傳統民居房前屋后,常建庭院、花園,置魚池、盆景,營造宜人的小氣候環境。徽州人在“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下,親近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將陽光、空氣、水以及自然植物、山石等自然元素引入天井等室內空間環境營造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徽州傳統民居重視天井設計。天井是民居的氣場中心,通天接地,常以石材鋪地,四面圍合樓房,既能引入陽光、新風,又可遮蔽夏季過多的直射光線,隔絕暑氣;下有水槽、明溝與住宅下水道相通,形成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統,既可在梅雨季節有效應對過多雨水,又可在干燥季節調節空氣濕度。
作為徽派建筑的核心部分,天井的設計更是暗藏科技玄機,蘊含著復雜而精妙的空氣動力學原理:上層熱空氣由天井上空排出,下層冷空氣通過巷道補充進來,利用自然能源,形成垂直方向的對流循環,實現空氣持續更新循環,能有效調節室內溫度,夏季尤其有利于通風、降溫。國外建筑學者將帶有天井的徽州古民居形象地稱為“會呼吸的房子”。
黟縣西遞享有“明清民居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等美譽,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傳統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
西遞村中青云軒建于清同治年間,主體為兩層樓體,兩側廂房環繞中央書廳。中央書廳為古代學習場所,正中地面設有一小圓洞,上覆銅錢紋石蓋,揭開可見一地窖。地窖1米見方,深1米余,與地下水系相通,雨天積水可排入屋外水圳。
青云軒主人胡光亮介紹,地窖巧妙利用地氣溫差,形成空氣對流,夏季掀蓋則涼意習習,冬季掀蓋則暖意裊裊,即使在零下三五度的寒冬,亦有溫暖地氣冒出,有效調節室內溫度,如一臺天然“零碳”的中央空調。其設計理念令人稱奇,成為備受游客探奇的參觀項目。
張脈賢介紹,很多徽州傳統民居還精心設計照壁這一元素,承載了徽州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這種設在房屋門外或門內的獨立墻體,具有遮蔽視線、裝飾等功能,不僅為建筑增添了美感,還可起到擋風的作用,將冽風轉化為和風,彰顯徽州先民的巧思妙想。
炎炎夏日,徽州傳統民居以獨特的建筑智慧和匠人巧思,通過巧妙選址、天井通風、馬頭墻遮陽、水系調節等設計,形成高效的降溫系統,成為市民游客心中的“避暑勝地”,也為現代綠色建筑提供了寶貴的生態設計靈感。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