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受邀參加黃山市屯溪區老虎山項目“雙微更新”啟動儀式暨新青年理想社區主理人分享交流會。這一活動標志著屯溪又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正式啟動,也意味著老虎山巷在不久后將以嶄新的面貌面世。
老虎山片區雖緊鄰屯溪老街與戴震公園,但多年來逐漸淪為城市發展的薄弱區域。巷內空間狹窄、房屋老舊,基礎設施滯后,居民中老年及困難群體占比較高。因其地理位置及現實狀況,曾被一些人喻為屯溪的“西伯利亞”。然而,這里也有其獨特之處:夏季涼爽,曾有的防空洞被當地人譽為“天然空調”;更有落戶于此230余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胡開文墨廠,文化底蘊深厚。
回顧屯溪城市發展歷程,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僅有一條主干路、一幢高樓、一個站亭、一輛公交車,到如今道路近200條、城區面積超100平方公里,屯溪經歷了多次大規模改造。從上世紀80年代的長干路、濱江西路,到90年代的黃山東路、延安路擴建,再到2000年后的天都大道、齊云大道等相繼建成,每一次改造都推動城市框架不斷拉開、功能持續完善。可以說,屯溪的成長正是基于道路拓寬與建筑更新。
城市更新并非新概念,它延續了舊城改造與老舊小區提升的內在邏輯,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路徑。老虎山項目吸引了眾多國內知名設計師與社區主理人參與,他們帶來創新理念與成功經驗,致力于通過文化賦能、空間重塑與青年社區營造,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城市更新標桿。
運營方提出“‘巷’陽而生”的理念,恰中老虎山現實痛點——這里缺的是陽光,更是活力與希望。正如與會專家所言,城市更新不僅要改造物質空間,更要推動人口結構與社區氣質的煥新。能否將老虎山打造成新青年的理想社區,關鍵要看這里是否能夠成為年輕人愿意回歸、扎根的精神家園。
城市更新,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實踐。老虎山的改造不只關乎建筑和道路,更關乎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它應成為一條牽引居民走向更美好生活的路徑,一個讓年輕人找到歸屬感的新起點。
老虎山的城市更新,不是終點,而是一場面向未來的全新開始。我們期待它真正實現“共建、共生、共享、共創”,成為屯溪又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