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逶迤,東流入海,似鋪展一幅浙南山水的巨幅長卷;龍灣澎湃,激情浩蕩,如娓娓敘述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隨全國百名作家“雙寫”活動走進溫州市龍灣區,感悟當地厚重的人文情懷,聆聽時代脈搏的龍灣回響。
七月的龍灣,紫薇艷麗,荷香醉人。回顧當地歷史,宋代已喧鬧繁華,楊蟠有詩為證:“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連街陌,山似屏帷繞畫樓。”“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平生憶何處,最憶是溫州。”然而,在后來歷史沿革變遷中,大好山河被倭寇虎視眈眈,沿海民眾常遭搶掠,明嘉靖年間,沿岸海疆被血色浸染。
在生靈遭受涂炭的危難時刻,戚繼光似一道亮光照耀海防,撥云驅霧,挺身而出,組織礦工和農民成立新軍(也稱作戚家軍)奮起而戰。走進龍灣海城戚繼光紀念館,威武的形象矗立眼前。“戚繼光(1528—1588),祖籍安徽定遠,衛籍山東登州。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英勇善戰,針對巷戰和海戰殺敵的特點,不斷完善戰法戰術,編寫的《紀效新書》從兵員選拔到訓練,從武器使用到陣法律令,細致可操作,展現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可見守衛海疆,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梅頭大捷斬敵1200余人”“仙游之戰”“興化之戰”“鴛鴦陣”“戚氏軍刀”“狼筅”“虎蹲炮”……參觀戚家軍抗倭事跡,感悟其保衛海疆的英勇壯舉,了解一場場大捷,新穎的戰法,殺敵的利器,不由對這位安徽老鄉前輩肅然起敬。
在龍灣非遺傳承示范基地白水民俗博物館,參觀“生產習俗”“百工商賈”“生活習俗”“婚慶禮俗”“歲時風俗”“祭祀禮俗”六大展館。館內500余件館藏物件,除少量具有沿海特色外,絕大多數農耕器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與中原內地和我們皖南的農耕器具、生活用品如出一轍,形神畢肖,可謂南北同器,共促農興,也見證華夏農耕之共性。泱泱中華一脈相承的文化氣韻呈現眼前,睹物思源,作為華夏兒女的自豪之情與親切之感油然而生。在一樓“溫州好人”展板前,令我驚奇與欣喜的是“溫州好人”中竟有兩位是安徽老鄉。趙志標,籍貫安徽歙縣,197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浙江挺宇流體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副部長。工作30年來,一直扎根生產一線,勤于學習鉆研,由一名普通工人成為技能領路人,獲得6項專利,為行業技術革新與進步貢獻力量,也為所在企業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另一位“溫州好人”胡國民,籍貫安徽銅陵,1976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在溫州薩啦咪食品有限公司工作的胡國民,工作認真,為人真誠,古道熱腸。
龍灣之行還巧遇“杰出衛士”周宗華。龍灣海城往溫州南站的車上,與我并排鄰坐的是一位同齡人,聊天得知他叫周宗華,與我同姓同年同月生,曾在新疆的海關工作,如今已退休。簡單的交談,從他謙遜的話語里感覺他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上網搜索有關新聞報道,令我既驚喜又敬佩,原來他是一位英雄模范式的海關關長。周宗華先后在紅其拉甫海關任辦公室主任,在伊爾克什坦海關、吐爾尕特海關等地任關長。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克服高寒缺氧,生存環境惡劣等困難,為國家守好國門,在邊疆放哨站崗。身居要職,他思想干凈,不動非分之想;口袋干凈,不裝不明之物;雙手干凈,不取不義之財。多次查獲反動印刷品、武器彈藥、珍稀野生動物、制毒化學物品。2011年8月2日參與查獲590.96公斤高純度海洛因,當時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海關系統單起查獲海洛因最多的特大跨國毒品案。為穩疆興疆做出突出貢獻的周宗華,曾代表紅其拉甫海關參加第三屆全國公民道德論壇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他還因珍稀野生生物保護與執法工作貢獻卓著,受到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表彰,獲頒“杰出衛士獎”。
想起龍灣百名作家“雙寫”座談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聲情并茂地誦讀他創作的詩歌《脊梁》:一個人不能沒有脊梁/它讓你頂天立地地生存、生活,一支軍隊不能沒有脊梁/它讓你挺直寬闊的胸膛堅守、戰斗,一個民族不能不要脊梁/有它你才高昂不屈不撓的頭顱……
詩歌蹙金結繡,字字珠璣。這次遇見的“民族英雄”“溫州好人”“杰出衛士”,他們正是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中國脊梁。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