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的強烈建議下,假期里的某日,我們一起去看了電影《南京照相館》。
電影將鏡頭對準1937年南京淪陷后的吉祥照相館,講述了郵差阿昌、照相館老板老金、演員毓秀等一群普通百姓的故事,在被迫為日軍沖洗照片時,他們意外發現日軍屠城罪證底片,為讓真相大白于天下,他們在日軍的嚴密監視下,冒著生命危險謀劃將底片運送了出去……
觀看影片時,我的內心被憤怒、悲痛與感動交替占據。憤怒于日軍的殘暴與虛偽,他們將無辜百姓的生命視為螻蟻,肆意屠戮,僅僅因為嬰兒的啼哭,就隨手摔死了這小生命,這種慘無人道的行徑實在令人發指。悲痛于無數無辜老百姓的生命消逝,曾經繁華的南京城,瞬間淪為人間煉獄,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那一張張驚恐絕望的面孔,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而讓我感動的,是那些平凡百姓在絕境中展現出來的勇敢和擔當。阿昌從貪生到舍命,毓秀以柔弱之軀抗暴,老金在絕境中運籌——他們讓我懂得:英雄從不是天生的勇者,而是在抉擇時刻選擇良知的普通人。那些含淚的眼神、顫抖的雙手,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具力量,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歷史的真相,這讓我肅然起敬。
最諷刺的無疑是日本攝影師伊藤。看起來文質彬彬,天生自帶一種日本貴族的“假清高”,在發現自己的三言兩語就能支配他人命運時,他的野心和獸性才暴露出來。電影的前半段,他力保郵差阿昌,利用他幫自己洗照片,還順手救了阿昌一命,并告訴阿昌“我們是朋友”。的確,他看上去并不像其他日本軍官那樣惡在面上,那是因為他的惡被偽善的嘴臉包裹著,直到一杯顯影液將他爛在骨子里的惡徹底暴露出來。前腳剛給阿昌生的希望結果轉頭就借刀殺人,他是用相機殺人的惡魔,是手不沾血的劊子手!
王廣海這個角色同樣讓我印象深刻。他表面上對日本人點頭哈腰,以“翻譯”的身份周旋其間,卻在面對同胞時屢屢網開一面、默默施以援手。這讓我讀懂了什么是“沉默的反抗”——他的選擇,是在絕境中為生命與大義保留火種,是在屈辱里為希望留一條生路。
有時,普通人在命運路口的抉擇,比傳奇英雄的壯舉更能叩擊人心。老金摔碎相機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也隨那聲脆響一同震顫。那哪里是在摔一臺機器?分明是在向施暴者、向整個被踐踏的世界吶喊:我們絕不會任人宰割!阿昌在火海中嘶吼著報出南京的地名,每一個字都像燒紅的烙鐵,燙在我的心上。
電影落幕時,全場寂靜,無人起身。燈光慢慢亮起,似乎每位觀眾都留在座位上平復自己的情緒。良久,大家才緩緩離場。當我走出影院,來時的雀躍與期待早已消散,只剩下沉甸甸的酸澀壓在心頭。“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像重錘敲擊般在腦海里反復回響,震得人眼眶發燙。
或許有人會遺憾,這樣一部厚重的電影沒有彩蛋。我也曾這樣想過,直到坐進車里,望著窗外車水馬龍的街道、欣欣向榮的城郭、安然生活的人們,忽然豁然開朗:今天我們的安穩日子、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繁榮安寧,不就是最動人的彩蛋嗎?
身為一名初中生、一名新時代的少年,站在民族復興的潮頭,我深深懂得:南京城30萬同胞的鮮血與生命,是刻在我們骨血里的警示。唯有自強方能保境安民!
當然,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悲劇永不重演。吾輩當以敬畏之心回望過去,以開放包容之姿擁抱未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這,才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