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松弛的生活節奏與開學后的規律作息形成強烈反差,生物鐘調整引發生理不適;學業壓力重新浮現,面對未知的課程難度和成績期望產生畏懼;社交環境變化需重新適應集體關系,尤其新生可能擔憂人際重建……暑假接近尾聲,出于對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環境變化的恐懼,不少孩子對新學期感到緊張和擔憂,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拖延作業、睡眠紊亂、食欲不振等狀態,“開學焦慮”成了許多家庭繞不開的話題。
黃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謝小英認為,開學焦慮源于多重心理壓力的疊加,既包含對假期自由狀態的留戀,也隱含對未知挑戰的潛意識回避,是對環境轉換的應激反應,本質是安全感暫時缺失的表現,多數會隨校園生活步入正軌而自然緩解,無需過度擔憂。真正的暑假收心,是讓孩子相信“我能行”,通過積極引導和循序漸進的調整,完全可以幫孩子從愉快的假期中平穩“收心”,以陽光自信的心態迎接新學期的挑戰與成長。
對成績的擔憂、對失敗的恐懼,是許多孩子抗拒開學的主要原因。謝小英建議,家長需主動降低對學業成績的過高期待,正視新學期的適應過渡階段,避免急功近利施壓。父母要做“教練式”的引導者,和孩子共同回顧過往成功的經驗,分析當時所采用的方法、技巧以及為之付出的努力,幫助他們找回對學業的掌控感,制定切實可行的小目標,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開學后能遇到樂于助人的同學、關懷學生的老師和氛圍良好的班集體。
中小學生的人際關系模式深受父母影響。謝小英指出,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社交模板,作為孩子情感能量的“定海神針”,父母要為孩子建立安全、穩定的內心能量場。一個脾氣暴躁、指責型的家長,會讓孩子長期處于不安全感中,容易將自身的焦慮和恐懼轉移到與同學交往中,甚至可能導致兩種極端:要么潛意識里認為這就是人際常態,在人際交往中迎合、討好他人,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要么通過霸凌他人來發泄內心的憤怒,尋求心理上的滿足和優越感,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對自我價值的扭曲表達。家長要教會孩子學會真誠地發現并認可同學的優點和努力,及時給予對方積極的反饋;得到幫助時要心懷感恩,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這樣的尊重能打開話匣子,拉近彼此距離。同時要多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多說“我感覺……”,而不是指責對方,這樣能讓溝通更順暢、關系更親近。
謝小英提醒,父母要敏銳地看到孩子每一個微小的成功并給予及時鼓勵,這能極大增強孩子改變的信心。更要以身作則,保持自身作息的穩定,為孩子樹立一個看得見、信得過的榜樣,從而共同營造一個利于改變的穩定環境。家長要避免過多空泛的說教和嘮叨,因為嘮叨的潛臺詞常被孩子解讀為“你不行,只有我行”的不信任與控制,容易引發孩子抵觸情緒。還要學會智慧地示弱與放手,讓孩子有試錯的機會,避免任何形式的打壓,用信任和空間取代指責與焦慮,用穩定的陪伴和松弛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找回節奏,讓孩子在親身實踐中獲得經驗與自信,這遠比任何大道理都更有力量。
如何引導孩子將“消極的焦慮”轉化為“積極的期待”?謝小英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提前規劃新學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并模擬開學節奏逐步調整作息,按照上學時間同步作息,減少娛樂時間,增加學習與閱讀時長,讓生物鐘與校規同頻,避免驟然切換帶來的強烈不適;通過整理書包文具、預習新課程、聊聊校園趣事來增加開學儀式感,營造收心環境;鼓勵孩子提前聯系同學和老師,分享假期趣事和開學心情,既能獲得情感支持、緩解焦慮,也能激發對校園生活的期待,從而從心理和行動上都做好準備,實現從“假期放松”到“開學緊張”的軟著陸,讓孩子更主動、更從容地走進學校、迎接新學期。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