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脈,南太湖畔,百名書記,赴浙實訓。
四五月間,我市先后組織4批、130多名鄉鎮黨委書記和村黨組織書記赴浙江省麗水市、湖州市28個村體悟實訓。如此規模的鄉村書記集中赴浙江學習,在黃山市歷史上尚是首次。
“震撼”“開眼界”“受啟發”……浙江探學,黃山鄉村兩級書記收獲滿滿,并將運用到全面鄉村振興黃山實踐中。
綠水青山,鄉村底蘊深厚
從新安江到錢塘江,從浙西南到南太湖,一路走來,浙江鄉村的好山水、大房子、大院子令人目不暇接。農民人均年收入少則四五萬元,多則六七萬元。村集體年收入少則兩三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還有覆蓋各村的養老中心、托幼中心、農家書屋、健身廣場、文化禮堂等,城與鄉的界線日益淡化,滿滿的幸福感充盈在浙江百姓的臉上。
但從走訪的28個村子來看,浙江鄉村的先天條件并不比我市好,很多村子十幾年前都是“臟亂差村”“礦山村”。用黃山鄉村書記的話說,他們原來的樣子“不能看”。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正是因為諸多“不能看”,浙江很多鄉村都有向死而生的氣魄。從“開礦山”到“賣風景”的余村,從“豬圈糞坑村”到“全國生態文化村”的堰頭村,從“臟亂差村”到“浙江省美麗庭院村”的聯豐村,從“爛泥稻田村”到“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橫山塢村等等,讓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村民變股東、資源變資產……生態環境成為重要資源要素,綠色成為浙江鄉村的鮮明發展底色。
黃山區湯口鎮山岔村黨總支書記謝東恩感嘆:“從一產跳到三產,關停二產,這個過程是相當‘痛苦’的。可他們做到了,主要靠的就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科學定位以及黨組織的凝聚力。”
“我們村有‘天下第一瀑布’、‘徽州天路’、徽州大峽谷等生態資源,還有豐富的茶、林、竹特色農產品。但缺少頂層設計,需統一思想,高位推動。”休寧縣源芳鄉漁臨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健從浙江回來后深感肩頭責任重大。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鄉村
“浙江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但在這一過程當中,他們沒有搞千村一面、千村一色,而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也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在安吉縣孝豐鎮潴口溪村體悟實訓的歙縣徽城鎮問政村黨支部書記汪永飛介紹,潴口溪村從村內環境整治著手,找準發展目標,花110萬元重金請來浙江省旅游集團以4A級景區標準編制村莊發展規劃,依靠對上爭取歸攏資金3000余萬元開展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于2017年一舉創建成功。正是這股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干勁為村莊注入發展春水。如今,該村村集體年收入近4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4.9萬元,固定資產1億多元,獲得安吉首個新時代鄉村振興示范區、湖州市片區化發展鄉村振興樣板區、浙江省首批未來鄉村景區村莊等多塊金字招牌,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問政村在積極學習借鑒安吉村好經驗好做法的同時,要結合實際,充分發揮好問政村的綠色生態優勢,結合好文化資源,做好筍竹文章,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鄉村。
徽州區富溪鄉鄉長程俊韜說,他們將根據富溪鄉實際,圍繞“五微”提升行動,全力推進“云上茶鄉”微型產業集聚區建設,精準定位“清涼光明”“茶香富溪”“紅色碣石”“品質新田”“星空呈陽”等特色品牌,堅定走好黃山毛峰核心產區高質量發展之路。
??
黨建引領,夯實發展根基
“有擔當、講奉獻、肯吃苦”,這是黃山鄉村干部共同為浙江鄉村干部畫的肖像。
“作為一名村黨總支書記,我的初心很簡單,是讓老百姓笑起來;我的使命很簡單,是讓老百姓的笑容更長久。”這是德清縣二都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紅偉對記者說的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打鐵必須自身硬。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大業,需要淬煉一支對黨忠誠、干凈干事、勇于擔當、值得黨和人民信任的黨員干部隊伍。
“他們的鄉村干部學歷高、文化素質高,在干事創業方面優勢明顯。”歙縣雄村鎮黨委書記高毅坦言班子的素質很重要。他前往學習的虹星橋鎮,僅領導班子中就有碩士以上學歷5人,其中博士3人;港口村在任村黨組織書記和上任村黨組織書記都是企業高管。
沒有實干就沒有發展,沒有擔當就沒有作為。祁門縣鳧峰鎮黨委書記葉華芬說:“我們都說浙江有錢好辦事,其實并不盡然。他們也有很多沒有錢的村子,10多年前和我們相比甚至還差些,但他們沒有錢也埋頭干。”
休寧縣齊云山鎮黨委書記程銀根認為:“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浙江鄉村干部無私奉獻的大氣、敢闖敢試的勇氣、攻堅克難的銳氣值得我們學習。”
歙縣深渡鎮黨委委員、大茂社區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姚順武坦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核心是要有一個團結務實為民辦實事的班子。班子選人用人要堅持政治標準、能力標準、群眾標準,把本村愿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建強支部戰斗堡壘。
??
共建共享,邁向共同富裕
放眼當下的浙江鄉村,村企共建,多村聯建,抱團發展,共同富裕的模式如星星之火在之江大地燎原。
德清縣舞陽街道山民村,以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為抓手,通過“企業+村集體+村民”的共建模式,將村里的自然資源資產入股企業,先后打造出樹心農創園、象月湖國際休閑度假谷、布布熊農莊等生態農業,有效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探索走出一條“村企共建”農文旅產業新路徑。
長興縣呂山鄉湖羊智慧循環產業園,由9個行政村共同出資建設,總投資2.2億元。該園通過“強村引領、弱村抱團、村企聯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方式,突破行政區劃壁壘,圍繞湖羊養殖、飼料加工、湖羊屠宰、肉制品制作、產品銷售等全產業鏈條,發展湖羊產業,上下游產值超5億元,占全鄉農業產業產值70%以上,平均每個村每年至少有10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探索出了一條“養羊好、養好羊、好養羊”的共富之路。
近年來,湖州市最大限度避免村與村的同質競爭、突破單村發展瓶頸,實施片區化、組團式發展,重組優化各村優勢資源,實現片區內行政村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以強帶弱,形成輻射效應、聚集效應,進而實現共建共享、共同富裕。
屯光鎮鎮長袁進動情地說,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我們要端正態度,敢于正視差距;要靈活施策,不斷解放思想,進一步沉下心、撲下身、扎下根,抬高標桿、加壓奮進,咬定目標加油干,以屯光之進為黃山爭光。
黟縣宏村鎮鎮長盛茂存說,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將精心培育一批“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徽派鄉村,以景區化標準建設美麗鄉村。同時,充分發揮“宏村”品牌優勢,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發展旅游,促進各景區村莊間形成互聯互動,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屯溪區奕棋鎮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夏軍認為,呂山鄉以共富共享為目標,兼顧低收入群體,讓低收入群體也共享到幸福美好。我們江村現在正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階段,村里也有監測戶和重點關注人群,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些低收入群體,學習浙江的先進經驗之后,將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帶動全體村民共同富裕。
??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