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區的街巷阡陌間,各社區以黨建引領為筆,以群眾需求為墨,在基層治理的畫卷上勾勒出民生幸福的生動圖景。
徜徉龍西社區,“暖陽護老團”的紅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成為一道溫暖的風景線。這支由150余名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組成的隊伍,打破傳統服務模式,以“2+1”結對幫扶形式每周上門探訪老人,將“群眾事無小事”刻進服務細節。82歲李爺爺家的馬桶漏水,“餓了么”黨支部書記杜文兵當場拆解維修;90歲周奶奶家的陽臺有沙土堆積問題,社區黨委一聲“哨響”,志愿者們半天內完成清理。從家電維修到政策咨詢,從日常照料到設施改善,“暖陽護老團”用360戶走訪、20件實事、120余次服務的扎實數據,讓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成果變成看得見的“惠民溫度”。
如果說龍西社區的“主動叩門”是服務的起點,仙源社區的“板凳課堂”則讓民意收集更接地氣。面對老舊平房多、老齡人口占比超37%的現實,仙源社區將“課堂”搬到院門口石墩、屋檐下臺階、胡同樹蔭里,幾張板凳圍坐便是民情懇談會。一條條“家長里短”被匯入治理需求清單。3個月來,“板凳課堂”開展近10次,收集訴求近20條,解決實際困難超50件。“小板凳”架起的不僅是民情流水線,更是黨群“連心橋”。
民生問題的解決,既要“當下改”更要“長久立”。龍北社區以“近鄰合伙人”黨建品牌為引擎,構建“發現—研判—整改”全鏈條機制:“鄰里議事會”“線上+線下”匯民意,讓改造方案更貼民心;“近鄰快修”解燃眉之急,龍南小區20幢下水道堵塞當天疏通,7幢路面破損即報即修;邊坡開裂等安全隱患則通過“家門口議事會”公開方案,推動老舊小區改造開工兩個。從一根下水管到一方路面,從一片邊坡到一棵樹木,龍北社區用“小切口”實現“大治理”,讓“近鄰”真正成為共建家園的“合伙人”。
從“坐等上門”到“主動破題”,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共治”,黃山區各社區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將127條民情建議轉化為50項惠民行動,用300余次志愿服務串起民生“幸福鏈”。當“暖陽護老團”的紅馬甲溫暖街巷,當“法益社”的普法聲回蕩社區,當“近鄰合伙人”的腳步丈量民情,黃山區正以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詮釋著“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深刻內涵,繪就出新時代“民呼我為”的生動圖景。
值班編輯:桂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