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強調,加強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及黃梅戲文化等研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的大運河安徽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承上啟下、連通東西,貫穿黃河與淮河兩大水系的重要河段之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安徽地域文化特質,是安徽省第三處、皖北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已成為皖北地區“走得出、立得住、叫得響”核心文化品牌之一。我們要把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聚焦特色優勢,以文化賦能旅游,把大運河文化旅游打造成為皖北地區的重要文旅品牌。淮北柳孜運河遺址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大運河安徽泗縣段已經成為研究隋唐大運河重要的“活化石”,大運河文化遺產完整性好、原真性強。我們要圍繞這些特點,在強化原始風貌保護基礎上,突出活化傳承發展和合理適度利用。一要進一步放大運河“世遺效應”,把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列為加快皖北文化旅游業發展“一號工程”,有效緩解安徽旅游長期以來“南熱、中溫、北冷”的窘迫局面;二要加強與大運河考古和保護專業委員會及大運河沿線省市專家學者的協力合作,借助柳孜運河遺址的非凡影響力,盡快在柳孜運河遺址國家文化公園內建立中國隋唐大運河考古與研學基地;三要針對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的相關特點,通過數字化手段復原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曾經“運漕商旅,往來不絕”盛況,反映大運河與沿岸城市是一體同胞、唇齒相依的關系;四要全方位展示運河遺存承載、流淌伴生、地域積淀和歷史凝練的文化,同時整合老莊文化、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著力推進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和皖北區域其他旅游資源一體化開發;五要突出隋唐勝跡、運河要沖主題,打造世界文化遺產研學、華夏歷史文明體驗、運河古鎮記憶傳承、運河水工科技研學、運河觀光休閑游等運河文化旅游經典線路,構建“慢游運河”產品體系,鼓勵發展研學旅行、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特色民宿、體育旅游等新興旅游業態。
打破行政區劃,發揮文脈相親的優勢,一體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8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提出,整合文化資源,共塑大運河文化品牌,加強商丘、棗莊、濟寧、宿州、徐州、淮北、淮安、揚州等城市的大運河遺產區、遺產點聯動保護開發。大運河文化帶江蘇、安徽和浙江段核心區、拓展區與輻射區范圍均在長三角區域內,我們要充分把握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機遇,加大“以文化認同驅動一體化發展”“用區域發展提升大運河文化凝聚力”的行動力度。一要認真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加強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求,以及貫徹落實2023年6月6日滬蘇浙皖簽署的《長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強力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協同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二要盡快與江蘇省、浙江省、河南省、山東省人民政府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協調機制,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來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數據共享,共同開發利用;三是構建跨區域文化遺產連片、成線整體保護體系,如安徽境內的柳孜運河遺址、埇橋遺址、通濟渠泗縣段遺址就可以與河南境內的通濟渠商丘南關段—夏邑段在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時進行聯動,恢復“隋堤煙柳”歷史景觀,一同實施“一河攬千年文明”旅游精品工程;四要運用多媒體、多形式、多手段,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相關城市建立大運河文化價值認同機制、文化資源整合開發機制、文化旅游協同工作機制,走好“揚長避短、錯位發展”路徑,最大限度釋放聯動、協同、聚合效應。
(作者單位:淮北師范大學,宿州博物館)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