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當前我國老齡事業的重要任務。然而,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人口分布與結構不同、教育觀念差異等多重因素影響,老年教育面臨著資源不足、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因此,需要加快老年教育向農村延伸,推進城鄉老年教育協同發展。
打造沉浸式課堂。在數智化與全球化背景下,城鄉老年群體需要深入理解國家政策、把握時代脈搏,避免思想滯后或認知偏差。然而,傳統課堂普遍存在“重理論輕體驗”的短板,影響課堂效果。VR/AR等前沿技術的出現,為課堂教育從以往單調的“平面說教”向生動的“立體感知”轉變創造了條件。我省利用先進的3D建模技術,打造“沉浸式黨史劇場”,還原了渡江戰役的宏大場景,讓老年學員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親身重溫重大歷史事件,實現了理論知識與情感共鳴的深度交融。接下來,應充分依托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技術,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故事化”音視頻內容,賦予老年教育濃厚的科技內涵與強大的時代傳播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構建全域資源網絡。目前,老年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廣大農村地區則相對匱乏。我們要優化頂層設計,搭建老年教育資源網絡,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以“數字基建”為切入口,將原本分散在各地的課程內容、教學案例、師資力量進行全面匯聚、科學分類與高效管理,形成覆蓋全省區域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借助星羅棋布的5G基站與功能多樣的智能終端設備,城市中優質的教學課件、精彩紛呈的教學視頻、雄厚的師資力量得以源源不斷地下沉至農村地區。同時,利用平臺的互聯功能,農村老年學校也能夠將本地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分享給城市學員,促進城鄉資源流動。這種雙向互動的供給模式,不僅能有效破解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短缺的難題,還能通過城鄉學員互選課程,實現知識層面的“雙向賦能”,促進城鄉老年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當前,農村老人在智能手機等數字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接入難、使用難、學習難問題,城鄉老年群體之間的數字素養存在明顯差異。我們應充分認識并尊重農村老年群體的數字使用需求,通過打通“適老化改造+場景創新”雙路徑,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在適老化改造方面,要專門針對農村老年人的使用習慣與身體特點,研發出特制的智能終端設備。在場景創新方面,將抽象晦澀的知識轉化為可實際操作的具象體驗。比如,利用AR輔助功能,將農業技術知識以虛擬模型的形式直觀呈現在田間地頭。借助AR技術逼真模擬人體結構,清晰直觀地展示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法。這種個性化、互動化的學習場景,能極大地激發農村老年人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出他們潛在的學習能力。
精準匹配教育需求。城鄉老年群體因教育背景、職業經歷、文化背景等影響,在學習需求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當下的課程體系因缺乏靈活調整的機制,很難契合不同需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著教育供給側改革,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配置體系,成為教育領域的關鍵變革方向。健全以需求驅動的分層教育體系,打造“需求感知—課程生成—動態優化”的閉環運行模式。首先,深入分析老年學員的學習軌跡,通過AI算法構建“老年學習需求圖譜”,精準把握老年人真實的學習需求。其次,平臺動態調整課程供給,確保課程與需求緊密契合。再次,引入區塊鏈技術全程記錄學習成果,根據評估反饋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有效化解“城市課程千篇一律,農村課程脫離實際”的雙重困境,為城鄉老年人提供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優質課程,真正實現“各得其學,各展其長”。
構建多元協同機制。老年教育緊密融入城鄉生活,通過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傳播,為城鄉老年群體鋪設了通往終身學習、社會參與的橋梁。因此,老年教育是一個多主體動態協同、相互依存的過程,需要構建多元協同機制,形成資源互補、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生態系統。在治理層面,明確劃分政府的主導責任、市場的主體作用以及社會組織的協同功能,形成三方聯動、各司其職的治理格局。在經費保障方面,建議將各級政府舉辦的老年大學辦學經費、專項經費全額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完善老年大學專項辦學經費定額保障機制,確保老年教育擁有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在激勵機制構建上,大力推廣“課時積分制”,學員憑借學習課時所積累的積分,可兌換醫療、交通等實用服務;針對參與老年教育的企業,明確出臺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激勵政策,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增加學習資源供給。通過這一系列舉措,逐步形成“錢從多元來、人從多方選、課從需求出”的可持續發展格局,為城鄉老年教育協同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滁州開放大學)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