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奏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智能化升級、文化賦能等方向再次成為熱議焦點,政策與金融支持進一步向鄉村振興傾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強調要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要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茶產業,作為農業領域的重要支柱之一,與民生福祉緊密相連,更在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茶產業的重要產區,黃山市錨定“三茶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發展理念,以兩會精神為指引,正開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集群的深刻變革。
品牌強農
從“地理標志”到“文化IP”的躍升
品牌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命題。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推動‘土特產’升級為‘大產業’”,這與改變黃山茶產業“多而散”的現狀不謀而合。黃山毛峰、祁門紅茶等名茶雖享譽百年,但“單打獨斗”導致品牌溢價能力不足。
建議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整合“黃山毛峰”“祁門紅茶”等品牌資源,推出“黃山茶”區域公用品牌,制定統一標準,提升品牌價值。參考安吉白茶“母子品牌”模式,構建“1+N”品牌矩陣,以“黃山茶”為區域公用品牌統領,制定涵蓋種植、加工、品控的全鏈條標準體系,建立授權使用機制,讓中小茶企共享品牌紅利。
文化賦能將成為品牌升級突破口。黃山可借鑒杭州“中國茶都”建設經驗,籌建“徽茶文化博物館”,開發“跟著非遺大師學制茶”“茶園里的徽州建筑”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兩會提出打造國家級文旅融合示范區,黃山市可結合“茶旅融合”戰略,積極謀劃建設文旅融合示范區。打造“世界遺產+名茶品鑒”黃金旅游線路,通過文化敘事重構消費場景,推動黃山茶從簡單的“物理疊加”向真正的“化學反應”轉變。
科技賦能
構建全產業鏈創新生態
科技創新是今年兩會的核心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29次提及“科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增強核心競爭力。黃山茶產業亟需破解“靠天吃飯”困境,提高全市茶葉機械化率,科技賦能茶產業生態,產學研深度融合成為破題關鍵。智能生產,推廣小罐茶超級工廠模式,引入AI除雜機器人、無人化生產線等智能設備,提升加工效率與品質穩定性。加強科研合作,突破技術瓶頸。與中茶所、安徽農大共建聯合實驗室,聚焦綠色防控、良種繁育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
數字化轉型正重塑產業形態。在數字經濟浪潮下,茶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成為一種共識。針對茶園管理粗放、標準化不足等問題,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建立土壤監測、氣象預測、病蟲害識別的AI管理系統,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茶樹生長數據,高端茶溢價能力得到提升,實現從“靠天吃飯”到“數據種茶”的跨越。黃山可積極優化豐富“茶產業大腦”溯源系統,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拓展銷售渠道。針對小茶企技術薄弱問題,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設備升級與人才培訓,并通過“茶產業大腦”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推動“小升規”。
開發新產品,研發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今年兩會代表提出“鼓勵開發低糖、健康化產品”。深加工創新,研發茶飲料、茶保健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是茶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我們可依托黃山華綠園生物科技等企業,打造新中式茶飲產業集群,開發速溶茶、冷泡茶、低糖果茶等產品,滿足年輕消費者便捷化需求。跨界融合與產業鏈延伸,進行茶食品創新,開發茶干果、茶糕點、茶啤酒等融合性食品,提升茶葉綜合利用率。
融合共生
打造三產融合示范樣板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這與黃山茶產業“接二連三”的發展路徑深度契合。當前,黃山茶產業深加工產品占比不高,破局關鍵在于構建“茶+”融合生態。
縱向延伸產業鏈條,可借鑒浙江“抹茶小鎮”經驗,建設現代化茶食品產業園。開發茶糕點、茶面膜等高附加值產品,吸引農夫山泉、康師傅等頭部企業設立生產基地。橫向拓展功能邊界,打造茶莊園經濟。參照歐美國家葡萄酒莊園模式,推出“私人茶園訂制”“茶湯溫泉療愈”等高端業態。
三產融合需要制度創新護航。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黃山可探索茶園經營權入股新模式,引導茶農變股東。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整合各產茶村相關資源,以多村共贏發展和茶農共富共享為導向,集中建設茶葉標準化生產廠房,形成集體經營性資產,引進優質茶葉生產加工企業,有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如祁門縣打造“紅茶產業聯合體”,歙縣試點“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此類經驗值得全域推廣。
綠色共贏
生態價值雙向轉化
構建生態茶園體系,夯實綠色根基。全域綠色防控升級,黃山市已實現全域茶園化學農藥“零使用”,下一步可推廣“有機肥+綠肥種植+生物防治”立體化生態管理模式。在休寧縣,茶園推廣“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茶葉出口歐盟檢測合格率連續三年保持領先。積極探索碳匯交易,聯合生態環境部門開發茶園碳匯項目,將茶樹固碳能力轉化為經濟收益。實行生態低碳茶認證和碳標簽制度提升產品競爭力。例如,中國農科院推動生態低碳茶標準制定實施應用,消費者通過碳足跡標識選擇環保產品,企業獲得市場溢價,形成綠色消費閉環。
生態價值產業化,打造“兩山”轉化樣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形成“生態茶園認證—溢價收購—市場消費”閉環。通過與知名企業簽訂協議,認證生態茶園茶葉,提升生態溢價,帶動茶農增收。茶旅融合賦能生態保護,如在黃山風景區周邊打造“茶林共生”生態示范區,開發“采茶+觀鳥+森林療愈”復合型體驗項目。
創新生態補償機制,激發主體活力。實行差異化補貼政策,對采用生態種植模式的茶園,按面積給予補貼;對獲得碳中和認證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貸款貼息。提供綠色金融支持,聯合金融機構推出“生態茶園貸”,解決茶企綠色轉型資金難題。
當科技賦能遇見文化傳承,當傳統農業轉向現代集群,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黃山茶產業的新故事,正隨著每一片新芽的萌發,悄然書寫。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