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山市文博事業蓬勃發展,以國家一級博物館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為龍頭、區縣級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數量漸增、內容豐富、業態多樣、特色鮮明的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并日趨完備。研究思考推動博物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博物館在保護、傳承、弘揚、展示徽州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對于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具有重要深遠意義。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辦館能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切實增強推進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切實發揮好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重要場所的作用。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深入研究挖掘闡釋文物藏品、徽州文化等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內涵,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不斷提升博物館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以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快打造繁榮興盛的文化強市。
二、加大政策支持,奠定制度基礎。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建設發展,針對文博工作出臺了不少政策文件。但整體上看,省市相關制度和政策引導不能有效滿足博物館發展需要,強化地方配套博物館政策供給迫在眉睫。如建立健全博物館法人治理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管理和捐贈,進一步激發博物館發展活力;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完善博物館旅游服務功能,有效保障博物館開放質量;支持有條件的博物館延長開放服務時間、開發文創產品和夜游項目,豐富文旅融合新產品、新業態,進一步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釋放文化新活力,打造消費新引擎;側重獎勵作出突出貢獻的博物館文創團隊,以及參與延時開放和夜間服務項目人員,更好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加強人才培養,保障源頭活水。履行新時代博物館使命,需要一大批熱愛并投身博物館事業、本領過硬的人才。加強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應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博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厚植全市文博人才輩出的沃土。要在尊重文博人才成長規律的前提下,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特別是加強對于文物研究、運維管理、文物修復、考古與博物館學等行業亟需人才的培養支持,聚力打造引領文博事業發展的人才高地,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提供人才支撐。如利用博協或博物館聯盟等平臺,以培訓班、研修班、展覽觀摩、技能比賽、學術研討等形式,對全市各級各類博物館從業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和業務輔導,全面提升專業素養。
四、深化學術研究,夯實立館基礎。科學研究是博物館的立館基礎。學術水平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博物館的行業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博物館要加強對館藏文物藏品和本地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用好用足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重點梳理徽州文化、中華文明演進脈絡,進一步回答好徽州文化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途徑,把中國歷史研究,特別是明清區域史研究引向深入,從而系統展示歷史遺存、文化遺產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準確揭示蘊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讓文物鮮活、生動、豐滿、立體起來,為更好開展教育、收藏、保護、展示、傳播等博物館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有益借鑒。
五、打造精品展覽,塑強發展能級。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根本,文化韻味是博物館的靈魂。如果說,在博物館的活動鏈條中,藏品是基礎、研究是支撐,那么,展覽就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服務產品,策展能力則是博物館的核心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是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就要求博物館進一步強化策展能力,提升展覽展示水平,舉辦更多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原創性的主題展覽,打造展陳精品,以物證史、以物敘事,讓歷史說話,讓觀眾感受傳統和現代、過去和未來的交融。
六、舉辦社教活動,創新文化品牌。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秉承“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钡睦砟?,堅持“三貼近”原則,將文博資源與教育資源緊密融合,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主題社教活動,努力為全年齡段觀眾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博物館學?!?,讓觀眾在開放式、互動式、探索式的體驗中了解徽州,放眼世界。
七、開發文創產品,助力文旅融合。在這個“萬物皆可文創”的時代,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的,除了展覽和社教活動,還可能是一件小小的文創產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四個關鍵詞缺一不可,開發和推廣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就是將博物館稀缺資源作為文化元素與市場資源連接起來,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把博物館帶回家”。博物館應立足自身實際,結合市場需求,取材館藏文物元素,植根地域特色文化,創意設計出豐富多樣、有趣好玩、有文化內涵且實用性較強的文創產品,將博物館文化傳播出去,以此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八、重視科技賦能,講好徽州故事。對博物館行業來說,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歸根到底是要讓文物活起來,讓人氣旺起來。進一步加快數字博物館建設,推動“文化+科技”模式融入博物館發展,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更加有效地推動文物資源稟賦轉化為文化傳播動能。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充分融入博物館標識系統、解說系統、保護和利用當中,豐富博物館的陳列展示、服務管理、保護利用方式,讓博物館“炫”起來,讓博物館能“說話”、會“說話”,說“文化話”、說“旅游話”、說“通俗易懂的話”,讓冰冷的、靜態的文物藏品、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萌起來,從而增加可看性和吸引力,增強博物館的社會可及性,實現小空間呈現大視野的延伸,極大提升博物館展示教育、收藏研究和管理服務的效能。
九、加強多邊交流,實現合作共贏。堅持開放辦館,拉緊博物館協會或聯盟的共同紐帶,加強館際交流、館校共建、跨界融合,拓展社會力量參與路徑,形成跨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在人員互訪、舉辦展覽、藏品利用、資源共享、學術交流、提升服務質量、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不斷拓展業務,積極借鑒兄弟單位的好經驗、好做法,大力推動徽州文化與各地文化交流互鑒、美美與共、和合共生,努力為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搭建廣闊、高效、可持續性的平臺,努力開創黃山文博工作的新局面。
博物館是收藏、展示、傳播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既是歷史遺產的“投影機”,也是當代文化的“發生器”。讓我們攜手前行,共同講好文物藏品背后的徽州故事、中國故事,傳播好黃山聲音、中國聲音,讓博物館成為“城市文化會客廳”,讓全社會得到更持久的文化滋養。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