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體育不僅是增強人民體質、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記憶與精神基因。體育與非遺有機結合,不僅能夠豐富體育的文化內涵,提升其社會價值,也有助于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尤其在當前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與文化深度融合的大趨勢下,探索體育與非遺之間的融合發展路徑,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
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具備良好的體育資源基礎。近年來,安徽積極推進體育強省建設,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成績穩步提升,但同時也面臨體育文化認同感不強、體育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因此,探索體育與非遺的深度融合,是安徽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挖掘地方特色非遺資源,并將其融入現代體育體系,不僅能激發非遺的生命力,也能為體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實現雙向賦能。
體育與非遺融合
賦能文化自信與體育強國
中國傳統武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具有極高的體育價值和文化價值。安徽擁有豐富的武術資源,如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陳式支系等地方流派,多被列入省級或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些傳統技藝不僅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也具備極高的健身與防身功能。以亳州華佗五禽戲為例,這項起源于東漢名醫華佗的古代導引術,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近年來,亳州市積極推動五禽戲進校園、進社區,并將其納入全民健身體系。通過編排適合不同人群的健身版本,五禽戲不僅成為老年人喜愛的晨練項目,也成為青少年課間操的重要內容。這一實踐充分體現了非遺項目的體育化、生活化發展趨勢,也為其他地區的非遺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許多非遺項目本身就具有濃厚的體育屬性,如舞龍舞獅、龍舟競渡、摔跤、射藝等。這些活動不僅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還蘊含著豐富的身體訓練和競技元素。例如黃山市端午期間舉辦大型龍舟賽事,將龍舟競渡與民俗展示相結合,吸引了大量市民參與。這種融合模式不僅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也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體育旅游吸引力,形成了“非遺+體育+旅游”的良性循環。這種結合方式打破了傳統非遺傳播局限于展覽、講座等靜態形式的桎梏,使其在動態的體育活動中得以廣泛傳播,增強了公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體育與非遺融合
助力技藝傳承與體育創新
將非遺技藝融入學校體育教育,是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有效方式。青少年是文化傳承的關鍵群體,而體育課程又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活動載體。將傳統射箭、摔跤、太極等內容引入中小學體育課程,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質,還能提升其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黃山多所中小學開設了非遺體育課程,如“軒轅滾車”“跳竹馬”等。通過專業教練授課、學生體驗實操等方式,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了解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非遺的代際傳承,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歸屬感,實現了非遺與體育教育的雙贏。
非遺與體育的融合還可以延伸到文創產品開發、賽事IP打造、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通過創意設計,將非遺元素注入運動服飾、器材、場館裝飾等方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文化品牌。合肥市在濱湖新區建設的“非遺體育文化主題公園”便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公園集中展示了安徽各地的非遺體育項目,設置互動體驗區、非遺展覽區、傳統競技比賽區等,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新地標,也為非遺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這種空間化的融合形式,不僅滿足了大眾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也讓非遺從書本和展柜走向現實生活,真正“活”了起來。
體育與非遺融合
促進文化弘揚與經濟發展
體育與非遺融合對雙方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對于非遺而言,通過體育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其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參與。體育活動的廣泛參與性、趣味性和社交性,為非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非遺項目借助體育活動擴大了受眾群體,提升了傳承活力,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人們對非遺的文化認同。而對于體育來說,非遺的加入則為其注入了歷史底蘊和人文精神,使體育更具文化深度和情感溫度。無論是打造特色體育品牌,還是提升賽事文化含量,抑或是推動體育旅游融合發展,非遺都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這種融合也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帶動作用。通過打造非遺體育賽事、開發相關文創產品、發展體育旅游等方式,為地方經濟注入新動能。據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2024年全省“非遺+體育”相關旅游收入同比增長28%。這說明非遺與體育的融合不僅具有文化意義,更具備顯著的經濟效益,是實現文旅體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然而,盡管體育與非遺融合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系統的扶持機制;人才儲備不足,既懂體育又熟悉非遺的專業人才稀缺;市場轉化能力弱,非遺體育產品商業化程度不高;標準化建設滯后,缺乏統一的教學標準和賽事規則。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兩者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為此,可以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非遺體育項目研發、賽事舉辦和人才培養。推動校地合作,鼓勵高校開設“非遺體育學”等相關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推動非遺傳承人與體育教師的合作,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加快市場化運作與品牌打造,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遺體育產品的開發與運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文創品牌;利用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擴大影響力。完善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非遺體育項目的教學大綱、技能等級評定標準及賽事規程,確保其規范發展和可持續傳承。
體育與非遺的融合,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我們作為文化大省,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和良好的體育基礎,完全有條件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非遺+體育”的融合發展之路。未來應進一步深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推動體育與非遺在更高層次上的融合創新,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體育中煥發新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