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襟山帶水,接南通北,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和黃梅戲文化等“五大文化”異彩紛呈、交相輝映,共同構筑了彰顯徽風皖韻的地域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時強調,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科學技術是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術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現出的廣闊的應用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正在對文化產生深刻影響,成為文化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五大文化”傳承創新路徑,能為加快建設文化強省、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新篇章注入新動能。
激活文化基因,讓歷史文脈“活”起來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語言理解、內容生產、場景生成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提高“五大文化”內容生產效率和效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五大文化”資源進行數字記錄、數字還原、數字勘測、數字集成,形成信息聚合、數字管理、數字運用,建立起較為完備的文化數據庫,方便查詢、傳播與交流。借助計算機強大的運算統合能力和基于深度學習的技術范式,將“五大文化”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重新建構成符合數字敘述的表征體系與意義系統,通過關鍵詞輸入、語音喚醒等方式,生產包括數字音樂、數字游戲、網絡文學、短視頻等在內的各類文化產品和數字媒介形態。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感官交織技術,打造適應現代生活的文化場景和體驗效果,讓人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諸如徽州文化里徽商行商坐賈的盛況場景,淮河文化中古代水利工程的蔚然壯觀,大運河文化中昔日漕運的繁忙景象,實現文化基因可感、可觸、可共鳴。
拓展傳播矩陣,讓文化聲浪“響”起來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技術整合誘發的聯動優勢,打破傳統的時空界限,突破傳統傳播的渠道局限,有助于實現“五大文化”在數字浪潮中形成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生動局面。一方面,依托不同媒介平臺的符號系統和敘事語法,利用跨媒介敘事賦予更高效和更具有深度的內涵解讀,實現同一“故事”文本不同的“演繹”呈現,形成“五大文化”在不同媒介文本間的內容勾連與意義接合。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極大地降低了技術使用門檻,吸引廣大民眾積極參與“五大文化”傳播,幫助創作更為豐富多樣、通俗易懂,更加貼合不同群體認知水平的文化作品,喚醒不同群體的文化記憶,激發對“五大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進而主動參與“五大文化”傳播。同時,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對網絡用戶的興趣偏好與文化需求進行精確畫像,挖掘網絡受眾對“五大文化”不同文化元素的關注點,設置話題聯動、引導互動分享,全景式實現在數字時代的“人間種草”。
釋放經濟價值,讓文化實力“強”起來
生成式人工智能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能夠實現“五大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五大文化”進行二次創作,將特色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IP,開發動漫、游戲、影視等作品,打通生產、傳播、消費全鏈條,通過多元化產業形態實現文化價值的轉化和增值。推動數字文化消費與旅游經濟協同發展,推出一批主題展覽、沉浸式體驗等文旅創新項目,驅動文化與消費“雙向奔赴”。開辟“五大文化”消費新場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加速文創衍生產品開發,利用算法推薦、社交傳播與虛擬偶像等方式激活“五大文化”的經濟效能。基于區塊鏈技術進行開發與“五大文化”主題相關的數字藏品(NFT),賦予每一個作品唯一身份標識,實現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同時將這些數字藏品精準推送給對“五大文化”或數字收藏感興趣的用戶,促進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
多方協同發力,讓文化生態“優”起來
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五大文化”創新發展需要多方協同發力,做好頂層設計,共同構建健康可持續的文化生態。加快安徽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云計算、大數據深度融合。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加大對文化科技融合項目的資金投入,對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文化創新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補貼。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開設“文化科技融合”交叉學科和“人工智能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課程,培養既懂傳統文化又掌握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加強文化企業與科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聯合科大訊飛、安徽省社科院等單位聯合攻關“五大文化”大數據標注、AI倫理審查等關鍵技術,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搭建“五大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實現“五大文化”資源高效配置與價值最大化。
(本文系省教育廳人才重點課題[YQZD2023077]研究成果)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