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明進步的重要載體,現代化城市建設是關乎民生福祉與發展質量的系統工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對于縣域城市,如何破解資源分散、要素聯動不足的難題?歙縣,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底蘊的皖南古城,正以“地、產、人、城”四維協同的創新實踐,勾勒出一幅別具一格的發展答卷。
以“地”為基 規劃引領激活空間價值
土地是發展的根基。歙縣坐擁新安江生態畫廊,懷抱千年古城肌理,在“寸土寸金”的發展空間中,通過科學規劃、集約利用和生態價值轉化,讓每一寸土地都釋放出發展潛能。
全域規劃繪就發展藍圖。歙縣堅持“規劃先行”,實現國土空間規劃與產業、人口、城建“多規合一”,構建全域協同的規劃體系。《歙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批后,28個鄉鎮、182個行政村規劃全面完成,清晰劃定開發邊界與生態紅線。《中心城區風貌提升規劃》等專項規劃守護古城文脈與山水格局,《富堨工業片區轉型升級規劃》等產業規劃精準適配土地利用。在此基礎上,歙縣創新擘畫“城鄉區江”空間載體:“一城”推動古城與新城聯動,“一鄉”打造農文旅融合樣板,“一區”建設現代產業高地,“一江”培育新安江經濟帶,實現生態、產業、城鄉在規劃層面的有機銜接。
集約利用破解用地瓶頸。歙縣堅持把“開源拓空間,節流提效益”作為土地管理核心思路,通過“三區三線”劃定,新增建設用地11平方公里。2024年以來獲批建設用地2405畝,有力保障重點項目落地。掀起存量土地“低效用地革命”,2024年以來通過騰籠換鳥、收儲收購等方式處置低效閑置用地19宗656畝。工業用地實行“彈性出讓”機制,“畝均論英雄”導向鮮明、成效顯著,2024年度參評企業畝均稅收增長10%以上。
價值轉化釋放生態紅利。作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歙縣全面摸清家底,建成總額67億元的資產資源數據庫。搭建“兩山”轉化平臺,收儲流轉交易生態資源,實現全程區塊鏈監管。林業“碳匯文章”亮眼,創新組建林業生態發展公司,探索“儲備林+”多元模式,成功開發全國CCER重啟后安徽省首個可全國掛牌交易的林業碳匯項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承包地延包試點、“大收儲+大托管”等舉措全面鋪開,土地資源正從“沉睡資產”變為“流動資本”。
以“產”為脈 三產融合點燃發展引擎
產業是城市的“心臟”。歙縣立足資源稟賦構建“2815”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服務業提質,讓產業引擎持續轟鳴。
精準布局定方向。歙縣依托“城鄉區江”戰略支撐,構建“2815”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兩大傳統產業轉型;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汽車零部件、新材料3大優勢產業,培育綠色食品、徽派古建等5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低空經濟未來產業;提檔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等5大現代服務業。聚焦精密機械零部件、綠色功能性飲品、行知研學3個細分賽道精準開展“雙招雙引”。
平臺支撐筑基石。歙縣著力打造多層次產業發展平臺,推進“一區四園”提質增效:城東園區“北擴西進”,為產城融合騰挪空間;城西園區整合集聚環氧、聚酯樹脂等精細化工產業;富堨園區加快“一個起步區+三個產業園”落地成勢;北岸園區聚焦綠色食品加工,吸引茶菊飲品、徽式預制菜企業入園。三大國企平臺資產總額達280億元,成為產業發展“助推器”。科創平臺協同發力,與安徽工業大學共建智能裝備制造研究院,引進高層次人才167名,13家企業被認定為智能工廠。
三產融合激勢能。農業“接二連三”:構建“5321”農業新格局,創新“大收儲+大托管”模式新增集約經營5515畝。“歙茶”品牌價值達32.67億元,茶業年綜合產值75億元;“歙采繽紛”區域公用品牌整合259類產品,三潭枇杷飲等爆品今年上半年銷售額2500萬元,同比增長2倍。工業“集群發展”:以機械電子、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為主導培育產業集群,20個技改項目開工,“零地技改”“機器換人”成為企業自覺行動,冠瑞工業等企業躋身智能工廠。產業基金規模超35億元,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文旅“深度融合”:徽州古城民俗文化節等40余場活動點燃消費熱情,徽州魚燈成為現象級IP,全網曝光超40億次,入選2025春節“十大非遺熱門玩法”。“徽州府有喜”等沉浸式業態亮相,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33.57萬人次,同比增長12.64%;過夜登記游客110.2萬人次,同比增長40.4%,文旅產業日漸成為支柱產業。
以“人”為本 全鏈服務匯聚人居活力
人是城市的核心。歙縣從政策引才、環境留才、文化聚才入手,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歙縣、扎根歙縣。
政策發力引才入歙。歙縣在全省率先出臺縣域人口高質量發展20條政策,2025年發放二孩補貼114.6萬元、三孩補貼17.8萬元,讓生育更有底氣。創新就業“五級體系”工作機制,城鎮新增就業1616人、同比增長15.6%。智能化崗位推薦超7000次,210余場招聘會達成就業意向6000人次。“云端”辦理創業擔保貸款1.19億元、扶持290余人,新增省級創業領軍人才2人。“新徽商回歸工程”引進項目8個,總投資13.25億元。
環境提質留人安歙。歙縣持續升級公共服務,通過新建學校新增學位2000個,實現“一鄉鎮一公辦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7%,成功通過教育部學前教育普及普惠驗收;歙縣中學等優質學校高考升學率節節攀升。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縣醫院與浙大二院深化合作并成功創建三級醫院。“15分鐘養老服務圈”逐步成型,智慧停車系統新增車位3800個,“微改造、精提升”30個項目點,紫陽公園等15個城市“徽客廳”建成開放。
文化鑄魂聚人興歙。歙縣深挖徽州文化底蘊,徽州府衙復原、古城墻修復、斗山街整治相繼完成,徽州歷史博物館、西街壹號成為活化利用典范。全國唯二的未定級文物保護項目深入實施,漁梁街區即將涅槃重生。博物館文創店、仁和樓剪紙館、非遺展示館串起文化體驗線,“錦小鯉”等百余種文創產品走俏市場。安徽省首個非遺夜市開市,讓“地攤經濟”充滿文化味。
以“城”為器 功能升級塑造宜居樣板
城市是要素集聚的平臺。歙縣以“三城一區”布局為綱,推動規劃、管理、運營升級,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城市樣板。
科學規劃優化空間布局。構建“三城一區”:徽州古城聚焦文化旅游體驗,老城片區圍繞生活與消費,富豐新城培育現代服務業,經濟開發區主攻產業制造與創新轉化。古城“瘦身健體”成效顯著,公共服務功能有序外遷,漁梁街區公房騰退激活“沉睡資產”;老城迭代更新穩步推進,智慧停車、老舊小區改造、口袋公園建設讓生活更便利;新城“西進戰略”加速落地,“一核一帶三軸八片”框架拉開,創業新城、智慧新城雛形初顯。
數字賦能提升治理效能。城市管理平臺與黃山“E治理”互聯,累計解決群眾訴求1.4萬件,榮獲2024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銀獎。應急指揮平臺整合多源數據,發布預警339條次,構建“預警—研判—處置—復盤”全鏈條機制。“黨建+基層微網格”全覆蓋,77個城市社區網格、1964個農村微網格織密治理網絡,實現問題“早發現、早處置”,治理效能直達“神經末梢”。
精細運營釋放資源價值。創新運營模式,出讓工程棄渣、公共停車場、充電樁、水庫水面經營權等國有資源,有力支撐財政收支穩定,實現效益最大化。縣屬國企統籌城區環衛綠化,打破“各管一段”壁壘,服務質量顯著提升。“樂享歙縣”平臺整合景區、住宿、餐飲、停車、繳費等功能,成為一站式智慧生活服務入口。
從千年古城到現代新城,歙縣的實踐證明:現代化城市建設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地產人城”要素的協同共生——以土地集約筑牢根基,以產業融合注入動能,以人口集聚凝聚活力,以城市升級承載未來。這份“歙縣答卷”,為更多縣域城市探索發展路徑提供了有益啟示——唯有堅持系統思維、以人為本,才能讓城市更有溫度、更具活力、更富魅力。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