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業大省安徽主動順應“三農”工作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開展探索創新,持續打造“高質量、高標準、高產”農田建設,努力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振興。
“四結合”拓展高標田建設
記者走進六安市霍邱縣曹廟鎮元圩村,放眼望去,田間機耕道路平坦筆直,灌溉渠中流水歡暢……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呈現出一派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
“我們村有耕地面積約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暢通了灌溉渠道,田間生產路硬底化,農民旱澇不愁,耕作機械也有了用武之地。今年秋種面積增加了40%。”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惠家紅介紹說,推進全村高標準農田建設,起初并未獲得全體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許多村民擔憂,多年來的耕作習慣會被打破。為打消顧慮,村“兩委”一班人一次次深入田間地頭,入戶走訪,征集意見,并召開20個村民小組討論會。耐心傾聽每一位村民的心聲,悉心解答他們的疑惑。用樸實的語言,清晰的數據,真實的案例,講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于提升土地利用率、改善耕作條件、增加村民收入等方面的深遠意義,確保每位村民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讓村民吃下定心丸。思路一改天地寬。今年以來,元圩村把糧食生產作為全村農業生產的第一要務,高質量建成高標準農田7000畝。同時,在圍繞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推廣綠色生態種植、先進農業機械應用、土壤改良、病蟲害統防統治、新品種和良種繁育等技術,創新“高標準農田+科技推廣”的運作模式,著力打好綠色發展“組合拳”,既夯實了糧食生產基礎,又鑄牢了糧食安全屏障,讓820戶3585個村民受益,為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闖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歙縣王村鎮改造過的110畝高標準農田。
從高空俯瞰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歙縣鄭村鎮槐塘村,遠山蒼翠,村落被縹緲升騰的云霧籠罩,煙雨徽州的詩意在這里具象呈現。田埂鋪就的棧道上,放置著帳篷、休閑座椅,村莊古老的牌坊,日漸變美的鄉村環境、文藝氣息的稻田咖啡館。“這兩年,鄉咖、村咖特別火,邊喝咖啡邊賞田園風光成為一種時髦。”村支部書記劉玉雷說,這塊田地雖然面積不大,但高標改造后成為耀眼的田園風光。不僅讓美麗農村保有了鄉土味,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研學基地、對傳播農耕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深化“四個結合”探索實踐,總結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現代農業發展、耕地占補平衡、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的做法成效,梳理查擺問題短板,對標中央決策部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要求,進一步調整完善思路,拓展建設內容,提升建設績效。
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高標田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這句話多形容皖南山區的地形地貌,也從側面反映了這里地少田少的現狀。同樣,這一地區也是安徽省高標準農田改造的難點所在。
在蜿蜒的山間小路開了許久,終于來到了涇縣蔡村鎮泉峰村。在四處環山的山洼里,一處新修的高標準農田進入眼簾。“有了這樣的大塊平田,我們種糧積極性都高多了。”種糧大戶肖玉宏介紹說,以前這里都是高低不平的小塊田,耕種管收都得靠人工。去年實施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后平整了土地,原來分散在上百戶的小塊田變成了現如今的1500畝大田。現在終于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了,每畝地節省的勞動力成本最少200元。
村支部書記黃開明介紹說,剛開始開展田塊整治時,村民們想法比較多。他們先是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代表大會,同意的村民的土地先整治,做了70畝田塊整治示范田。看到示范田的效果后,剛開始不愿意整治的農民主動找到村干部要求進行田塊整治。就這樣分步實施,一共平整了1500畝農田。平整后整體流轉給大戶種植。地租從之前的每畝400元提升到了500元,村民有穩定的地租收益、大戶種糧比較效益提升、村集體則從流轉費中提取部分作為管理費,實現了三方受益。
“以前這里是無人種植的荒地、水系不通、路也不通。我與村里簽訂了流轉協議,自己帶著挖掘機來平整開墾。去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造后,溝、渠、路全部提升了,現在種糧食省工方便。”歙縣鄭村鎮向杲村種植大戶潘小剛表示,這些年自己種地首選高標準農田。一方面是考慮宜機化操作;另一方面則是提高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
據悉,安徽持續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試點。按規模化、機械化要求,以“宜機化”改造為抓手,針對農機進地難、作業難、效率低等問題,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優化機耕路、機耕橋和田塊標準,改善農田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推動丘陵山區良田、良機、良法深度融合。
開展綠色高標田建設
在蕪湖市繁昌區新港鎮新東村,記者看到這里的農田土地平整、連塊成片,田間裝有氣象病蟲害監測儀、自動噴淋設備、畜禽糞污資源液化池等多種設備,種糧大戶夏葉龍正在查看油菜長勢。“這里的農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張地說,以前拖拉機下田,都掉不了頭。”從當涂縣來到繁昌區新港鎮新東村種糧十余年的夏葉龍告訴記者,自從當地建設高標準農田后,田地平整,道路通達,旱能灌、澇能排,種地更加省心。去年,光水稻的畝均產量就提高了約100斤。
“有了智慧農業系統,很多田管工作現在只需要在手機上啟動App就可以一鍵實施,無需親自現場操作。比如排灌水,只要按一下手機就行了。”剛剛從鎮農辦主任退休的殷方榮是當地政府聘任的高標準農田專職管護員。他告訴記者,他的工作主要有三項,一是負責協調大戶、工程維護和使用及督查;二是田間管理指導;三是每天的平臺數據上傳。“通過數據的搜集與比對,缺什么就可以補什么,真正做到按每一塊田地的需求個性定制、配方施肥、精細管理。”
5000畝高標準田地一馬平川,綠油油的油菜茂密茁壯,走進繁昌區平鋪鎮的伏羲農場大數據指揮中心,通過點擊鼠標,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各個智慧農業基地的實時場景并實現遠程操控,繁昌區土地利用情況、土壤墑情、氣象數據、智能農機統計、病蟲害檢測等信息一目了然,還搭載了人工智能數據決策模型。這是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繁昌區合作打造的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核心目標是構建面向南方水稻的農業智能系統應用和現代農業示范,將土地作為整個數據流的核心,通過數據的不斷迭代和自學習,形成“地塊級體檢-全程信息采集-實時處方建議-智能精準執行”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的節本、提質、增量、增效。“我們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天、空、地、人、農機’立體化多維度融合的廣域耕地全要素觀測網絡,實現數據全方位獲取。未來,整個繁昌區的數字農田信息全部都會集中到這里。”伏羲農場工作人員介紹。
“在高標準農田上打造數字農業,讓‘高標準’變成‘高效益’。未來,高標準農田將真正實現智慧種田、科學種田。”繁昌區農業農村局分管局長徐晉輝表示。據悉,項目后期將以示范基地為核心,向周邊推廣技術模式,逐步構建以5萬畝耕地為單位的“伏羲網格”單元,最終覆蓋繁昌區全域22.85萬畝耕地,通過“藏糧于技”實現畝均節本增效400元,帶動糧食增產、農戶和村集體增收,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安徽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綠色環保”的思路,開展生態溝渠、道路、林網建設,以及“農牧結合、種養循環”肥水管網進農田的耕地質量建設,推動生態涵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改善有機融合,努力打造“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宜居”的美麗田園。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文/圖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