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淮河兩岸,滿眼皆綠,一片希望田野。淮北市傳媒中心記者隨千里淮河今安瀾·2025行走淮河采訪團走進安徽省阜南縣,在這個曾被洪水反復沖刷的土地上,聽到的不再是與水抗爭的沉重故事,而是一曲曲治水興水、安居樂業的動人樂章。
阜南縣王家壩紅亮鄉村振興產業園
箱包廠里的幸福生活
上午九點,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噠噠噠……”工人操作縫紉機針腳密集而均勻,各色箱包半成品在流水線上傳遞。45歲鄭繼影已在廠里工作十幾年了,如今她是生產車間一組組長,把控著車間生產工序和產品質量。從最初每月只能掙一兩千元,到現在月收入五六千元,她親身經歷了工廠的變遷。“以前家里困難,三個孩子要讀書,公婆要照顧,現在不僅收入提高了,還能照顧家庭,工作時間自由。”鄭繼影臉上洋溢著笑容。她家住在王家壩鎮李郢村,如今每天往返于家和工廠之間,掙錢持家兩不誤。公司總經理王恒亮介紹,自2020年以來,公司員工人數增加了一倍,產品從單一的軟包發展到拉桿箱、背包等二三十個品種,95%產品銷往歐洲。“預計今年產值能達到2000萬元,比2024年的1200萬元有大幅增長。”考慮到員工大多來自附近蓄滯洪區,需要照顧老人孩子,廠里不設硬性上下班時間,根據員工個人情況安排工作。下一步,工廠還計劃引進半自動化生產線,提質增效的同時,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阜南縣王家壩鎮淮上社區居民崔虎接受記者采訪
“千里淮河第一閘”的守護
有“千里淮河第一閘”之稱的王家壩閘,13孔閘門靜靜矗立,守護著淮河安瀾。王家壩閘管理處主任郭俊軍介紹,這座閘門上一次開閘蓄洪是在2020年7月。“當淮河水位達到29.3米保證水位,經國家防總研判,就要開閘蓄洪。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王家壩精神’——舍小家為大家,舍局部顧全局。”在王家壩抗洪紀念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記錄著淮河治理的不平凡歷程。從1953年建閘至今,王家壩閘總共經歷了13個洪水年份,16次開閘蓄洪,累計蓄洪總量75億立方米,為削減淮河洪峰、保流域安瀾立下汗馬功勞。
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
安置區里的新生活
離開王家壩閘,采訪團來到王家壩鎮淮上社區。這里安置了從前莊臺低洼地區的居民,一棟棟樓房整齊排列,學校、醫院、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社區居民崔虎臉上洋溢著樸實的笑容接受記者采訪,5年前他們一家六口還擠在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現在搬到新家后,不但居住條件改善了,老人就醫孩子上學也更加方便。夫妻倆現在一個做裝修,一個在工廠上班,“我們倆的收入刨去生活開支,每年還能攢下幾萬元。”從崔虎的眼中,大家看到了他對生活的奔頭。“嫁到王家壩感覺很幸福,為王家壩精神感到驕傲。”居民李慧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