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晨曦微露,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49孔淺孔閘靜靜矗立,淮河水如鏡面般倒映著天際流云。不遠處,霍邱縣淮美奇工藝品有限公司內,柳編藝人手指翻飛,杞柳條在指尖穿梭,漸漸成型為精美籃筐。8月28日,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第四站走進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記者在這個曾為淮河安瀾作出巨大犧牲的縣城,看到了非遺傳承與治水智慧交相輝映的新畫卷。
匠心傳承:指尖技藝編織致富路
“這款混編戶外家具是歐洲客商的最愛,訂單已經排到明年春天。”霍邱縣淮美奇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同利指著展廳內琳瑯滿目的柳編產品介紹。公司2024年完成銷售4950萬元,出口380萬美元,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地區。
在編織工區,"霍邱柳編"市級非遺傳承人沈家明一邊熟練地編織著花籃,一邊介紹:“霍邱柳編起源于周朝,就傳統花瓶而言,從上經盤底到收口、拿沿,幾乎不用什么工具,但編織出來的產品結構嚴密,形體圓潤。”
柳編工藝已發展出精編、透花編、套色編等幾十種技巧,品種達3萬多個。產業覆蓋沿淮20多個鄉鎮,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模式,帶動10余萬柳編巧匠增收致富。“柳編讓農民編出‘樓房’,編來‘新娘’,”潘同利笑道,“這是群眾對產業效益最樸實的肯定。”
不遠處田孝琴臨淮泥塑藝術館內,省級非遺傳承人田孝琴正在創作新作品《淮河新貌》。“臨淮泥塑創作原料取自當地紅、黃、灰、黑泥土,經十幾道工序全憑手工塑形。”她指著展館內榮獲安徽省金獎的作品《公平在肩》說,“這些作品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動反映淮河兩岸人民的生活場景。”
藝術館四層空間內,陳列著從鄉村振興主題到《十八羅漢》等傳統題材的作品,年接待游客和研學團隊超萬人次。“我們要讓非遺走進人們家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田孝琴說。
安瀾智閘:淮河中游的“定水神針”
“臨淮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防洪控制性工程,其防洪戰略意義,相當于長江三峽和黃河小浪底。”安徽省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水旱災害防御辦公室副主任湯黎明站在主壩上介紹。
這座總投資22.67億元的工程,主壩長8.54公里,南北副壩總長69公里,按1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當淮河發生百年一遇洪水時,運用臨淮崗工程,可減少淹沒面積1290平方千米,一次性防洪減災效益1500億元以上。”湯黎明說。
2024年8月13日,臨淮崗復線船閘通過交工驗收。“復線船閘總投資7.16億元,單向通過能力達2118萬噸,將徹底解決通航瓶頸問題。”湯黎明指著新閘說,“與引江濟淮工程配套使用后,2000噸級船舶可通江達海。”
值得一提的是,該工程還發揮著重大的生態效益。通過蓄水保水,增加了主壩上游水域面積,形成大片濕地。“2022年,我們科學調度,抬高壩上蓄水位至21.5米,動態多蓄水5.7億立方米,保障了兩省六縣城鄉居民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需求。”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先后榮獲國家級水管單位、全國水利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站在觀景平臺遠眺,但見工程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宛如淮河上的璀璨明珠。
安居樂業:從“水來搬家”到“永續安居”
在王截流保莊圩安置點,村民張國華正在裝修新房。“以前住在行蓄洪區里,水來搬家、水退修房,現在再也不用過那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了。”他笑著告訴記者。
霍邱縣淮河行蓄洪區居民安全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黃友志拿出規劃圖介紹:“我縣淮河行蓄洪區總面積901.9平方公里,占全省沿淮行蓄洪區的三分之一,總人口22.29萬人。1949年以來奉命行蓄洪26次,為保障下游安全作出了巨大奉獻。”
為徹底解決群眾住房安全問題,縣委縣政府采用直接建房外遷、新建保莊圩就地保護和遷入安置三種方式。“目前正在通過新建保莊圩就地保護和遷入安置2.99萬戶9.22萬人。”黃友志說。
在陳郢保莊圩,白墻灰瓦的安置房整齊排列,學校、衛生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截至8月25日,已分配安置房9628套,約占總任務的86%。”黃友志指著正在建設的社區服務中心說,“這不僅是個安置工程,更是鄉村振興的新起點。”
遷建工程總投資超百億元,是霍邱縣歷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走在保莊圩內,但見道路寬闊,綠樹成蔭,老人們在新居前閑聊,孩子們在廣場上嬉戲,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夕陽西下,臨淮崗工程披上金色外衣。淮河水靜靜流淌,見證著這片土地從水患之痛到安居樂業的變遷。柳編藝人的巧手編織著美好生活,治水人的智慧守護著萬家安寧,非遺與治水智慧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奏響新時代淮河安瀾的動人樂章。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