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進歙縣杞梓里鎮唐里村芥云峰綠色茶園,放眼望去,滿目青翠,連綿起伏的茶山上,層層疊疊的茶樹宛如綠色階梯蔓延在山間。
近年來,歙縣大力實施亞行貸款綠色茶園生態補償項目,通過分批次改造,實現了茶園生產從傳統種植模式向現代化生態農業模式的跨越,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歙茶生“金”真正富了一方百姓。
讓茶農端穩“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歙縣在綠色茶園生態補償項目區全面推行“坡改梯”工程,通過修建梯田、覆蓋植被等措施,將陡峭的山坡轉化為穩固的階梯,有效減緩地表徑流的沖擊。
“以前雨水直接沖刷山坡,導致茶園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坡改梯’后,土地流失情況大大改善,茶樹在改良后的土壤中生長得更好,茶葉品質也比以前高。”芥云峰綠色茶園負責人汪義宣表示。
生態治理的“組合拳”更體現在污染防控上。歙縣在唐里村、嶺腳村等項目區域推行“三減三增”策略,減化肥、減農藥、減水土流失,增有機肥、增生物防控、增生態涵養,從源頭切斷污染。同時,歙縣精準把握防控時機,加強黃板和捕蟲燈的聯合使用,降低茶園蟲害發生率。
“我們從多個方面著手提升茶葉品質,首先是精準施肥,通過土壤檢測結合茶葉生長需求,定制個性化施肥方案,根據茶樹不同生長階段,精準控制氮磷肥的用量,同時推廣有機肥替代,并通過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減少氮磷的流失。”芥云峰綠色茶園基地管理員江建峰介紹。
“我們已經六年沒有打過農藥了,利用黃板、殺蟲燈等方式開展防控,有效減少了茶園病蟲害,提高了茶葉品質。”三陽鎮嶺腳村老竹嶺茶園負責人鮑灶炎說。
生態改造不僅重塑了茶園的“里子”,更升級了生產的“面子”。三陽鎮嶺腳村老竹嶺茶園新建了1270米地軌運輸線、生產便道,并鋪設噴灌管線,構建起水肥一體化智能系統。
鮑灶炎表示,隨著茶園水肥一體化等基礎設施的完善,2025年春季,老竹嶺茶園畝均收入突破3000元,較傳統模式增長15%至20%,在降低人力和時間成本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改良后的綠色茶園以生態“高顏值”實現經濟“高價值”,讓茶農端穩“生態碗”,吃上“綠色飯”。生態補償項目不僅筑牢了生態屏障,更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不僅要綠水青山,更要讓茶農的‘錢袋子’鼓起來。”
一片片嫩芽,承載著茶農的殷切期盼,更醞釀著鄉村振興的蓬勃希望。歙縣綠色茶園生態補償項目在推動生態修復的同時,正以科技力量重塑傳統茶產業。
近日,杞梓里鎮唐里村村民方巧月正熟練地操作新引進的電動采茶機采收茶葉,效率較人工采摘大幅提升。加工車間內,順著半空中的傳送帶,茶葉被分批轉移到自動化制茶生產線上,制茶師傅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對茶葉進行殺青、烘干,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
科技賦能,讓茶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邁進,為茶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產業升級的背后,是全鏈條價值體系的構建。綠色茶園生態補償項目通過流轉、托管和監管模式的創新,讓茶農共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茶旅融合的新模式,更是讓茶農從單純的“賣茶葉”轉向“賣風景”,開辟了增收新途徑。
“第三方公司按照歙茶‘六統一’標準開展茶園管護,按照市場價溢價10%收購茶葉,不僅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也為打造大方茶品牌茶旅線路奠定基礎。”三陽鎮嶺腳村老竹嶺茶園負責人鮑灶炎介紹。
“我們不僅要綠水青山,還要讓茶農的‘錢袋子’鼓起來,持續放大生態紅利,讓每片茶葉都成為綠水青山的‘代言人’,每座茶園都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田’,真正實現‘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美好圖景。”歙縣發改委工作人員方小輝表示。
站在層層疊疊的茶山上,漫山遍野的新綠直撲眼底,茶園與遠處白墻黛瓦的村落相映成趣,茶農背著竹簍穿梭其間,構成了一幅會呼吸的山水畫卷。茶農臉上洋溢的笑容,是綠色茶園生態補償項目帶來的實實在在改變。
守住綠水青山,用科技賦能傳統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就一定能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的路,必將越走越寬。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