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黟縣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海波作為農業農村領域優秀基層代表,圍繞“穩產增產顯擔當鄉村振興立新功”主題,向中外媒體詳細介紹了山區縣發展現代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的“黟縣經驗”。這位放棄城市生活返鄉創業11年的“新農人”,用一組組翔實數據和生動案例,展現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黟縣地處安徽省南部,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譽,但分散的土地資源也給農業發展帶來挑戰。2013年,徐海波毅然辭去合肥高薪工作返鄉創業,在質疑聲中開啟農業革新之路。面對山區田塊零散、生產效率低下等困境,他創造性構建“三大模式”:在屏山村建立整村流轉示范田,實現96.5%工序機械化;在碧山村首創“代耕代種”體系,化解人地矛盾;在田川村創新“土地入股”機制,讓農民變股東共享發展紅利。三個遞進式創新,破解了山區農業“規模小、效益低、矛盾多”的難題。
作為合作社龍頭企業——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托管服務為紐帶,探索出有農生產服務模式,依托“公司+村集體+科技農業公司+農戶”的糧油生產全產業鏈農事托管服務體系,組建優質糧油生產聯合體,推動山區小農戶及零散土地規模化整合、機械化耕作、全產業鏈經營和全程社會化服務,糧油等農產品年產量2萬余噸,實現糧油生產從種植“播種”到“烘干”全程機械化,推動解決耕地撂荒問題,輻射帶動農戶近7000戶,每年直接為托管對象節約成本20%以上,畝均成本下降300元,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
截至目前,“有農模式”已輻射黃山、宣城等6市35個村,整合土地7.15萬畝,帶動1.6萬農戶增收,年產值突破1.5億元。“有農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20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編后:從都市白領到“新農人”,從躬耕農田到全國典范,徐海波用11年堅守證明:鄉村振興的密鑰,藏在對土地的熱愛、對科技的敬畏、對機制的突破之中。如今的黟縣,阡陌縱橫的稻田與數字大屏交相輝映,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科技農業深度融合,“有農模式”正以黟縣為起點,向全國傳遞山區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強音。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