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黟縣宏村鎮塔川村的“塔川數智共享平臺”運營中心,商戶韓老板正通過手機查看實時分賬數據。“以前各家收各家的錢,對賬麻煩,游客也擔心被宰。現在鎮里牽頭搭建了這個平臺,統一收款、智能分賬,透明又方便,這個月流水漲了快兩成!”他笑著展示手機屏幕。
而在相隔不遠的宏村景區,游客們正通過輕巧的無線耳機沉浸式聆聽古村故事,昔日的導游喇叭喧囂已不復存在。這5944套無線耳機講解系統,自啟用以來已累計服務游客超36萬人次,不僅提升了游覽品質,更有效化解了長期困擾村民和游客的噪音難題。從塔川村的數字化賦能到宏村景區的“靜音”升級,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都源于宏村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在全鎮范圍內深入推行“開門教育”,真心實意聽民聲、聚民智、解民憂的生動實踐。
“開門教育,核心就是打開門、俯下身,讓老百姓的聲音進得來、說了算。”宏村鎮黨委負責同志這樣闡釋他們的初衷。于是,宏村鎮554名黨員成了5315戶村民的“貼心聯系人”,走村入戶成了家常便飯。村頭的“意見箱”、大同村的“宿村夜話”、龍江村的“板凳議事會”,處處都是傾聽的窗口。“南湖邊上的鵝卵石路有些松動了,老人走著不安全。”“游客多了停車難,能不能想想辦法?”……一條條帶著“泥土味”的建議被原汁原味地收集上來。
群眾點題,鎮村解題。很快,500米南湖鵝卵石路重新鋪得平整結實,300多塊標識標牌換上了統一雅致的“新裝”,32塊材質低劣、風格突兀的店招被拆除,20家店鋪門頭精心設計,8處“門頭小景”悄然綻放。龍江村的高標準農田怎么建?村民們最有發言權。規劃階段,村民大會就收集了21條實用建議,建設時,由農技專家和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天天盯在現場。建好后,“田長+農戶”共同管護,責任到人,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性循環。在塔川,通過成立村屬平臺公司,運營“塔川數智共享平臺”,采用“基礎服務+增值收益”模式,吸引10家優質商戶入駐,首月交易流水達10.6萬元,實現村集體與村民資產性收益及數字化運營紅利雙提升。
民意的回響,最終要落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上。除了“無聲耳機”帶來的寧靜,“志愿紅”也成了宏村鎮另一道亮麗風景線。一個個頭戴“小宏帽”的志愿者,有黨員干部、老街坊,也有熱心商戶,他們活躍在宏村鎮的各處,指路、講解、幫扶,游客和村民親切地稱他們為“宏村百事通”。由黨員、村民、游客代表組成的投訴處理小分隊更是立下“軍令狀”,接到投訴10分鐘內響應、30分鐘內到現場、2小時內給答復。
除了景區的“無聲講解”和塔川的數智平臺,全鎮正積極構建“智慧宏村”管理體系,整合黨建、綜治、環保、旅游等數據,布設高清監控和環境傳感設備,提升全鎮域的精細化管理與應急響應能力。正如一位參與過多次“板凳議事會”的龍江村村民所說:“以前提意見怕石沉大海,現在鎮里村里是真聽真改。我們提的修渠、管田建議,很快就落實了,感覺自己就是主人翁!”
宏村鎮“開門教育”的腳步不會停歇。不僅要用好現有的議事會、意見箱,還要進一步拓寬線上渠道,把“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用活用好,在更多村組設立“群眾說事處”,確保百姓心聲“上得來”、干部回應“下得去”。同時持續擦亮“小宏帽”志愿服務品牌,完善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機制。將“開門教育”的理念融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鄉風文明等全鎮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探索出一條覆蓋全域、黨群同心、成果共享的鄉村善治“宏村路徑”。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