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休寧縣持續推進“送戲進萬村”活動,將群眾的“文化需求清單”轉化為惠民的“重點任務清單”,用一場場浸潤鄉土的戲曲演出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今年截至目前,全縣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44場次,“百場黃梅唱響百家景區”活動1場,線下服務群眾超8000人次,線上受益超8萬人次。
近日,休寧縣“送戲進萬村”活動走進汪村鎮,為當地群眾送上了一場特色文化“大餐”。活動現場,黃梅戲、徽劇等特色劇種以及小品、快板等接地氣的表演精彩紛呈,村民們熱情十足、掌聲不斷。
“戲唱得真好啊,不僅今年跟去年的節目不一樣了,而且村里的演出場地也進行了升級,以往下點小雨都得延期,現在搭起了充氣棚,曬不著也淋不著。”村民高興地說道。
群眾的滿意是對“送戲進萬村”民生實事的最高褒獎,也是休寧縣用心用情做好群眾身邊事的最大動力。為盡早“供餐”到村,早在去年底休寧縣就積極籌備招標今年的演出,并因地制宜設置評標細則,確定黃梅戲、徽劇等本地戲曲在演出中的高占比。該縣堅持“群眾點戲”,組織文化干部上門走訪、了解群眾喜好,聽取群眾意見,量身定制“接地氣”的戲曲節目單。鼓勵各鄉鎮結合地理位置及群眾需求,打破傳統“一村一場戲”模式,靈活合并相鄰行政村演出,讓有限資源釋放最大惠民效能。
為保障“出餐”質量,從招標到演出結束,休寧縣采取全鏈條全環節監管模式,聚焦群眾滿意、節目質量、演員配置、設施配套、現場安全等方面,組織人員以“四不兩直”方式開展督查暗訪4次,直播監管13次,平臺審核44次,反饋整改問題5個。同時暢通群眾監督渠道,推出“滿意度回執單”機制,由鄉鎮、村兩級聯合監督,做到“一場一反饋、件件有回音”。
為增強“用餐”成效,拓展“送戲+”融合模式,休寧縣適時將戲曲演出與民俗非遺展演、特色宣傳推介等活動有機結合,創新發揮“+”號效應。舞臺車變身“移動文化站”,開展繞村宣傳、入戶宣講、志愿惠民、知識科普,文化服務變得更“有滋有味”。
此外,該縣還通過“文化云”、抖音等平臺發布戲曲相關視頻48個,引導演出院團開通抖音、視頻號賬號,開展直播演出13場次,切實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群眾觀戲需求,共享“云端”文化盛宴。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