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休寧縣鶴城鄉新安源村,粉墻黛瓦的徽州民居在山間錯落散開,清澈見底的溪流、滿眼青綠的古樹林與寧靜安謐的村莊相映成趣,層層疊疊的茶園里,茶樹正茁壯成長。
新安源茶園 李澎/攝
“過去我們村流傳著一句話‘上山一把斧,下山二百五’,村民帶把斧頭上山,下山就能把木頭帶下來換錢,有的村民還靠著販賣木材賺了大錢。”新安源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發權告訴記者,也正因如此,村莊曾陷入“生態破壞—貧困落后”的惡性循環。
“新安源村窮在山,出路也在山。上世紀90年代,黨中央就提出要轉變發展方式,誰能認識到山和水也是財富,誰就能先走上致富之路。”李發權說,事實上,新安源村本就有著豐富的茶葉資源,只是曾幾何時,受思想觀念、種植加工技術等因素制約,村民的茶葉賣不起價,收入低微。
2004年,李發權領辦了村里第一家有機茶廠。提倡人工挖茶棵地,拒絕施用除草劑,免費為茶農發放有機肥,推廣“生態黃板”綠色防控技術。在他的帶動下,茶葉品質持續提升,新安源茶葉的品牌也越打越響。“以前,我們的鮮葉每斤只能賣二十幾塊錢,現在最高能賣到220元。”李發權自豪地說。如今,新安源村的茶園面積已達2400畝,其中80%通過了有機認證,村民人均茶葉收入從最初的500元增長至5000元。
茶業經濟發展起來了,李發權又想到了引進香榧種植。新安源村自古就有種植香榧的傳統,但是隨著香榧品種的老化,價格日益回落。為此,李發權專門前往浙江考察,引進優質香榧樹苗進行種植,建起了549畝的高山香榧基地,并動員105戶村民參與組建了香榧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了帶動村民一起增收,4年來免費向村民贈送香榧樹苗,目前已經累計贈送7000株,總價值近50萬元。
“在合作社的精心管理下,基地的香榧長勢喜人,我們將在9月份進行采摘,預計今年產果量可達五六萬斤,產值超20萬元。”李發權指著香榧樹上的果實,臉上洋溢著喜悅,“現在村民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3萬元。為了提高大家的收入,我們采用復合經營模式,在茶園里套種香榧,在香榧地里套種黃精,爭取幾年后,村民們既能有茶葉和香榧的穩定收益,又能收獲黃精帶來的額外收入。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2年,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流域啟動實施,新安源村作為新安江源頭第一村,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李發權組織成立了黃山市第一支護村隊,積極開展護林防火、封河禁漁、村莊保潔、拆違控違等工作。如今,新安源村不僅被列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還獲得了“國家森林鄉村”“安徽省生態村”“安徽省森林村莊”“黃山市文明村”等諸多殊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兩山”理念指引下,新安源村憑借優越的生態環境,探索出一條生態修復利用、產業轉型升級、鄉村綠色富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村里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發展。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