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區西溪南鎮竦塘村位于金竺山麓、豐樂河畔,合銅黃高速穿村而過,與休寧縣萬安鎮交界,距黃山高鐵北站約6.8公里,區位優勢明顯。這里自然環境優越,處黃山、白岳間,屬黃山余脈,土壤、水質、氣候、環境適宜養殖,孕育出不一樣的竦塘小黃牛。
養殖規模全市牛
“我爺爺就是開牛行的,一代代傳下來,我們村養牛的歷史少說也有100多年了。”一見面,65歲的竦塘村民胡周夏說,他家世代養牛,休寧萬安有個耕牛交易市場,竦塘梧竺源和萬安相距不過十幾里地,牛市里交易的多是竦塘黃牛。
竦塘村黨總支書記謝繼宏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分田到戶后,村民就開始養殖小黃牛。當時經濟普遍落后,牛肉的市場需求有限。2000年后,牛肉價格提高,竦塘養牛產業壯大起來。竦塘村是我市小黃牛養殖數量靠前的村,占全市小黃牛養殖總數的約十分之一。全村1234戶就有326戶家庭圈養小黃牛,目前在欄養殖小黃牛達到1018頭,成為村主導特色產業。2008年,村里成立第一家養牛合作社,如今已有3家合作社和一家村集體公司。
有機飼養不愁賣
竦塘小黃牛買賣集中在萬安鎮活牛交易市場,每月固定6天交易,江西商販會提前預約購買,達到一定數量就可直接到村里提貨。遇上優質黃牛崽,村民會從市場上買回喂養。
一頭黃牛價值不菲,但喂養周期長。一般買來黃牛崽,需要兩三年才能出欄。當然,這也是保障竦塘小黃牛品質的關鍵。四周環山,適合小黃牛野外放養,再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飼草生長較旺,為小黃牛自然生長提供了豐富天然的飼料。
“他只要一摸牛骨就知道這頭牛多少斤、多少肉。”謝繼宏這樣形容養牛大戶胡有力。暮秋時節,記者一行來到胡有力所在合作社的養殖基地。這個由10家農戶組成的合作社成立有四五年,目前養殖72頭小黃牛。胡有力說,現在合作社一年賣五六十頭牛,能賺二三十萬元。剛過去的中秋,全村賣出20頭牛,胡有力一人就賣出5頭。為保證竦塘小黃牛品質,胡有力種了十幾畝草地,保證小黃牛飼料供應。胡有力如今是村里赫赫有名的養牛達人,他說自己小時就在生產隊放牛,那時每月逢4逢9,萬安牛市紅火,深夜12點開始賣牛,幾百頭任挑,等天亮再去就買不到了,村里人都是戴著礦燈去買。說起家鄉的牛,胡有力笑言:“牛皮不是吹的,我們的牛只吃自家種的稻草、玉米粉,口感好,肉質嫩,吃起來可香了。一般注水的牛肉燒起來黑黑的,這里的牛肉燒起來都是紅通通的,肉質鮮嫩,香而不膻,江西的牛販子還要到我們這兒買小牛呢。”
有機飼養,生態健康,竦塘小黃牛還沒上市就被預定了。“浙江、江西、宣城等地的人早早訂好,一到臘月就來了。”村民孫忠義是竦塘小黃牛專業合作社的創建者之一,他跟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現在市場一斤牛肉40元算,一頭牛可賺4000元左右。村里平均每戶養殖五六頭牛,多的20多頭,光這項收入就好幾萬元以上。
產業帶動助脫貧
竦塘曾是省級貧困村,2017年脫貧出列。謝繼宏說,上世紀80年代,村民主要還是靠種地維持生活。1983年,他算是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村民,每天工資雖只有一塊錢,但比起同村在家務農的村民,已算是不錯的收入。
2014年,竦塘村被列入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3戶162人。2017年,村集體收入達34.2萬元,整村于2017年底順利脫貧出列,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依托小黃牛養殖。
位于竦塘村慶下自然村的慶下黃牛養殖基地屬村集體,是一個扶貧基地,擁有一個建筑面積為488.45平方米的標準化牛場,目前有黃牛53頭。基地根據貧困戶情況,實施寄養模式。“貧困戶姓名:謝常仕;認購時間:2018年4月18日;寄養期限:自認購之日起至出欄出售”,記者在現場看到,牛場懸掛了5塊竦塘村貧困戶認購扶貧牛寄養卡。謝繼宏說:“等這些黃牛出欄出售,這些貧困戶就能獲得一定分紅。”一直在牛場忙碌的黃來有是竦塘村貧困戶,目前是該基地飼養員。他告訴記者:“我24小時都在這里,早上起床就開始清理牛場、牛糞,給牛喂草、放水。歇一會兒再繼續清理,一天三次,牛場現在已經是我的家了。”謝繼宏介紹,黃來有母親前兩年去世,黃來有獨身,又是貧困戶,所以把黃來有安排到這里工作,一月給他2200元工資。這樣他既有穩定收入,又能管理好牛場。
據了解,西溪南竦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2015年成立后就發展了2個基地,聘村民養牛,刨去成本,每年養牛收益的20%分給村里貧困戶,剩下的收益繼續用于擴大產業。為把竦塘黃牛肉做出品牌,提高附加值,在當地扶貧干部牽頭下,竦塘黃牛已開始注冊品牌。當地政府著手進行凍庫建設,作為扶貧項目,西溪南鎮的凍庫可助力牛肉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現在買牛肉都是拎個袋子裝走,有了冷庫,我們就可以進行真空包裝,不僅干凈,而且客戶隨時買都有貨。”謝繼宏說,項目實施讓村民們養牛的信心更足了。
責任編輯:實習生 吳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