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紅火起來,讓一些貧困山村看到發展機遇。歙縣昌溪鄉萬二村,因為地偏人遠,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窮則思變,如何變劣勢為優勢?村里廣開思路,積極推動旅游+扶貧的新模式,以此激活鄉村經濟發展的內在潛能……
建于明代的石頭村
周末,一場雨后,記者一行來到歙縣昌溪鄉萬二村。
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聳立在用石頭砌筑的山崖上,阡陌縱橫的青石階梯像血管一樣連通了家家戶戶,煙波浩渺的云霧夾雜著裊裊的炊煙,古村幻化成天上的街市,如一幅水墨畫,懸掛在高山的腰上。
萬二村是一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從地理位置來看,萬二村距離歙縣縣城只有33公里,距離鄉政府所在地也就5公里。但是交通問題一直是村民們最大的困擾。全村共678戶、1652人。伴隨著打工潮,全村大部分青壯年都在外務工,留在村里的多為老人,甚至連孩子都到城里或外地上學。有人這樣描述萬二村:天晴的時候,在村里轉悠,連一根針落地的聲音都能聽見,萬二是塵世間可以修身養性的地方。
據介紹,“萬二村”村名的由來也十分有趣。相傳,霞坑鎮洪琴村王姓族人在萬二搭建茅舍,后人丁興旺,取名“王村”,后汪姓人遷到這里,想改為“汪村”,但為了兩姓之間能彼此和諧相處,當時村中德高望重的王、汪兩姓族人開會協商,一致同意將村名命名為諧音“萬二”村,王、汪兩大家族從此得以和睦相處。當時兩姓家族都有在外經商的富賈,頗有勢力,因此即便是在石頭山建房,成本極高,運輸極難,卻也把房子建得宏偉氣派,高的有三層、四層,可見萬二村人確是旺族。其中建于清朝雍正年間的王氏祠堂永慶堂經過村民的世代維修,依然保存完整。
即便經歷了百年以上的風雨洗禮,今天的萬二,依然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萬二十八街,除了屯溪街,就是萬二街。”舊時人們講萬二不叫萬二村而叫萬二街,據說那時屯溪有位富家閨女看中了萬二村的帥小伙,娶親時新娘坐花轎,被村人捉弄在萬二村里來來回回顛鬧了幾個圈,新娘子尷尬地說,你們萬二還真大,我看除了屯溪街就是萬二街了。如今,這些民間故事傳說被出自該村的畫家畫在了村口的照壁上,成為游客進村的導游圖,以圖畫故事的形式述說著萬二村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村容村貌,諧趣并生。
收入單一的貧困村
如今的萬二村,是個行政村,由原萬二村、昌聯村兩村合并而成,有8個村民小組,人口數1741。現萬二本村常住人口不過百十號人,前些年村民的收入主要靠茶、桑等山地作物,人均才三千余元,是市級貧困村。
走在萬二村,極少看見人,大多都在外面。見到王少林時,吸引記者的是收音機中傳來的鳳凰傳奇組合演唱的《最炫民族風》,動感的音樂給了寂靜的村莊一種向上的力量。王少林是貧困戶,自己身體不好,老伴患有老年癡呆癥,當天下雨,在家無聊,聽聽收音機,一位63歲的老人,同樣需要音樂的熏陶。
王善輝算是留守在村中較年輕的村民,今年也已經五十有二了。由于自幼因血友病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因此從小到大,除了去杭州看過病,幾乎沒走出過村子。他說,年輕的時候,父母親帶他去縣城看病,要走10里路到昌溪才能搭到公共汽車。從2005年以后,村子的青壯年陸續外出務工,一個帶著一個,在大城市干著這樣那樣的工作,雖然大多是體力活,但是對于世代為農的家庭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出路。只有到了過年,村子才會熱鬧起來。2010年,昌溪通往萬二的公路開通,村民們這才告別了肩挑背扛走山路的歷史,汽車可以開到村口。
該村扶貧干部吳清健介紹:“由于經濟落后,萬二被列為省級貧困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252人,至2016年年底建檔立卡戶33戶101人,低保貧困戶49戶150人。經過多方努力,幾年來許多貧困戶擺脫了貧困,今年的動態調整后,萬二村2016-2018年貧困戶為59戶,188人,今年將有29戶,104人擺脫貧困。”
初到萬二,感受良好,雨后初霽的古村落,像一幅水墨畫懸掛在半山腰上,保護完好的清一色的石階,幾十上百幢以石頭地基壘蓋起來的房子,數百個建在房前屋后的石頭豬圈,還有山泉古井等,真是一個還處在未開發的原生態的古村落。但是長期以來,村民一直固守著以茶葉為主的傳統農業,除此就是打工,沒有特色產業、沒有工業,增收渠道單一,農民生活始終處于貧困線下。
新時代唱響美麗歌
“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或可是萬二村的脫貧路徑。”吳清健大膽設想,并邀請上海及市里的專家前來“會診”,當他聽到市建筑設計院院長陳繼騰自信滿滿地說出“若將萬二申報中國傳統古村落,肯定是一報一個準”的話后,更加堅定了的他文旅創意。
很快,萬二村扶貧工作隊與萬二村“兩委”班子理清了萬二村今后的發展思路,即采取“旅游+扶貧”的發展模式,在鞏固傳統產業基礎上,大力發展以民宿、攝影、藝術寫生為主的多元化的鄉村旅游,力爭走出一條旅游扶貧的新路子,形成特色產業上的新突破!
恰逢萬二村致力于打造“安徽省美麗鄉村”機遇,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萬二村“兩委”帶領村民全力投入美麗鄉村建設中。投資200余萬元,先后實施了旅游公廁、村民曬場硬化、污水治理、綠化亮化、街巷臟亂治理等項目。通過全域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的提升,并已于今年9月以滿分通過了省美麗鄉村驗收組的考評驗收。同時,萬二村的對外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并獲得了“黃山市百家攝影點”稱號,目前正積極申報沖刺“中國傳統古村落”。通過鄉村兩級的共同努力,萬二村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也在抓緊進行中,投資50萬元的萬二村農產品貿易市場(停車場)正在加緊施工中,昌溪至萬二的村級道路改造工程也即將動工,萬二村口養豬場的搬遷已進入倒計時。
東風吹來滿眼春,萬二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新時代。村莊的巨大變化不僅讓村民看到了希望,同時也引來大都市里的高校目光。上個月4日,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正式與萬二村簽訂協議。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將利用該院旅游教研以及同上海有關旅游企業的關系,把萬二村列入旅游扶貧合作基地,通過對萬二貧困村在發展規劃、鄉村旅游培訓、營銷推廣方面的無償幫扶,力爭讓萬二村鄉村旅游盡快啟動并快速發展起來;同時萬二村也被列入該學院旅游專業的實訓基地。
就在記者在萬二采訪的當天,村里得到消息,12月6日天華學院的第一個近20人的旅游團隊將來萬二,這將是萬二歷史上首個進村住宿的旅游團隊。
面對發展新機遇,鄉、村兩級干部干勁十足、有想法、有精氣神。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新農村建設時,沒有一味地刷白求新,較少使用外來工匠與不協調材料,以最小化破壞保留了萬二的原始風貌。
要將萬二鄉村旅游全面推進公共視野,還有很多事要做。首先進山的公路要拓寬,多搞幾個錯車道;村口停車場要科學規劃,就勢擴容;農家樂辦起來,攝影點搞起來,網站開起來……石潭至昌溪的循環公路全線開通后,萬二村完全可以承接昌溪旅游的溢出效應,讓萬二成為歙南山區攝影旅游金項鏈中閃亮的一環。
責任編輯: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