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枇杷”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產于新安江沿岸歙縣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這里群山環抱、江水纏繞、冬暖夏涼、雨量充沛,生長的枇杷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為現代人眼中的“水果黃金”。
穿越:400年的歷史積淀
2017年12月22日晌午,我們到達歙縣深渡鎮綿潭村。
莊先進坐在洗浴間里洗腳。“剛從山上下來,給枇杷樹施藥去了。”莊先進扯著褲腳告訴記者。年近六十的莊先進是村里會科技種植枇杷的能人。他從1986年開始,就詳細記錄了枇杷栽種、管理和交易的情況,至今已經有厚厚的一摞。從他的賬本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枇杷單價已“身價倍增”,從1986年的0.62元/斤,漲到了今年的5.76元/斤。
綿潭村種植枇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早并沒有種枇杷、賣枇杷的概念。至多是將山上的野生枇杷樹移栽到自家門口或者山上,房前屋后,這里種幾棵,那里種幾棵,種枇杷的初衷或只是為了滿足家中嘴饞孩子的口水需要。
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后,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大地廣泛施行,當地村民有意識將枇杷樹進行繁殖,村中枇杷數量日漸增多,加上本地枇杷的優質口感,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村民逐漸有了賣錢貼補家用的想法。“那時候交通不便,肩挑背馱,村民們除了要乘坐渡船過江,還得翻山越嶺到縣城去賣。”采訪中,當地最早從事枇杷銷售的村民、種植大戶汪天保說。
村民汪錦銘今年已經年近花甲。他說:“解放初期,村里就有人陸陸續續將枇杷擔出去賣。凌晨兩三點鐘就要起床,或背或挑,把枇杷運到縣城就需要5個多小時,賣完還得趕回家。而那時候,枇杷很不起價,兩三角錢一斤,一擔枇杷收入二三十元,也高興得不得了。直到1986年,枇杷的價格慢慢上漲,達到6毛一斤。”我們從莊先進的賬本上驗證了汪錦銘的記憶。
反轉:鼓起了果農的腰包
村主任汪自輝告訴記者,過去的枇杷品種都是山上純野生品種,個頭小、口感略酸。為改變這種現狀,在村集體的管理下,改良重栽了新品種“大紅袍”,這對綿潭枇杷史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改變。
通過幾十年的嫁接改良,“三潭枇杷”現已培育出20多個品種,“大紅袍”和“光榮花”已享譽國內外。“大紅袍”黃里透紅,“光榮花”花蒂處長了一個明顯的五角星。一級枇杷每公斤只有20來個,綿潭甚至還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個的“枇杷王”。
據深渡鎮政府黨委委員謝亞東介紹,為更好地發展“三潭枇杷”產業,近年來縣農委給予大力支持,通過測土配方、施有機肥、撒石灰、燈光殺蟲等農業技術指導,力促三潭枇杷的品質逐年提升。農技人員還通過科學講座,上門進村,改變農民以往盲目追求高產的意識,對枇杷進行疏花、疏果,指導農民嫁接,根據季節進行防病防害防凍。通過科技助農,提高三潭枇杷的質量和產量。
三潭枇杷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并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為將深山里的“水果黃金”牌子打出去,當地政府預先注冊了“三潭枇杷”商標,并成功申請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品種的改良,品牌的建立,為三潭枇杷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產業發展了,質量的穩定成為綿潭村枇杷合作社所要考慮的新問題。汪自輝既是村里的負責人也是協會的負責人。他說:“從合作社出去的枇杷會根據形狀、大小、口感、品相分為六級果。四級以上為商品果,價格最高。2017年的價格在10元/斤左右,而四級以下的一般用于深加工。原本這些品相差、口感欠缺的次級枇杷往往都是拿來倒掉。自從有了合作社的統一收購,次品果的價格也達到了2.6元/斤。”
撬動:借助“旅游+”和“互聯網+”
枇杷壓枝,江色如畫,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這是春夏之交,綿潭村的一道風景。
村民汪邵佳之前在外打工,從2016年開始,他在自己新蓋的樓房辦起了農家樂——依水人家。先后投入了近80萬元,從最早的幾張桌子,到如今集吃、住、娛于一體。
“前段時間北京來了3位客人,住了一個月,寫生、攝影。”汪邵佳說,目前游客的主要來自石潭——綿潭——南源口的古道,以及本地和周邊省市的自駕采摘游。今年汪邵佳家中的枇杷僅游客采摘就有七八百斤,占枇杷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此外,他本人的手機微信去年也賣了幾百斤出去。“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我覺得今后還會越來越好。”汪邵佳說。
除了枇杷+旅游,當地村民開始自己謀劃通過互聯網將深山里的枇杷銷往全國各地,實現枇杷——互聯網。
村主任汪自輝說,在產量最多的2014年,他為了枇杷不滯銷,跑了很多個地方找罐頭廠和水果商進行對接,還曾投資18萬元,親自用冷凍車將3000件枇杷送到北京,人累不說,成本也高,加上枇杷保鮮期短,效果一般。而如今,隨著互聯網以及物流的飛速發展,村民坐在家中通過“拇指”運動,就可以輕松地將枇杷銷往全國各地。汪天保說:“今年他收購的枇杷有五六百斤直接供給電商進行銷售。這還只是試點,明年就可以大批量供應。”
一直以來,枇杷銷售以傳統的線下批發、零售、游客采摘為主。2017年,深渡鎮政府在縣商務局的牽頭下,積極協助果農電商平臺,打開線上交易市場。一方面對接電商公司,借助互聯網銷售平臺,鼓勵果農實現網上銷售。據悉,通過“互聯網+”的銷售模式,產品的價值提升,最高可以賣到40多元每公斤,既進一步打響了了歙縣“三潭枇杷”的品牌,又賣出了好的價格,而且網絡訂單紛至沓來,銷售火爆。
2017年全村網上銷售枇杷40余萬公斤,銷售額突破300萬元。
未來:綻放新的發展態勢
近年來,綿潭依托美麗鄉村建設,累計爭取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推進村里公益設施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汪自輝說,首先,村中留守在家從事枇杷種植的多為中老年人。假以時日,這些老人沒有了勞動能力,枇杷誰來采摘?枇杷拋荒現象應引起重視。目前,這樣的苗頭已經顯現,年輕人都在外務工,老人沒有能力管理,只能任由果樹自生自滅。其次是果園的整合,由于上個世紀80年代聯產承包到戶時,劃分的果園過于分散、狹窄、且人口密集,目前連流轉也存在不小的麻煩。一小片一小片的果園,不僅難以管理,也影響游客入園采摘。
另外,運輸問題依然棘手。枇杷采摘過后,必須盡快運走,否則極易變質。而在運輸過程中,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能磕碰。當地村民希望規模大的快遞公司如順豐快遞可以早日進村設點,讓村民直接在家門口將枇杷快遞出去,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
水泥道路貫穿全村,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文化墻上圖文并茂,綿戲演出回響戲臺,藍天白云倒映江邊……雖是冬日,然行走綿潭,一個生機盎然的枇杷古村在新安江畔綻放華麗姿彩。
責任編輯: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