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縣五城鎮上巖村(也叫上巖溪村)是有名的燈籠村。正值新春佳節,村中主干道上掛起了一串串紅燈籠,空氣中都彌漫著濃濃的年味,一派祥瑞和諧的新氣象……
萌芽:從無到有做燈籠
據說,村里的燈籠都是名叫程新春的村民捐贈的。程新春是村里最早從事燈籠行業的人。1994年,20歲出頭的他經朋友介紹去了義烏一個燈籠廠打工。干了一年以后,機靈的他已經熟悉了做燈籠的各道程序和用料、銷售渠道,第二年自己就開辦了一個小作坊。當時還是用竹片做的燈籠,成本低,但是工序復雜。很快,竹片燈籠就被鋼絲燈籠取代,程新春的燈籠廠就倒閉了。此后的幾年,他開過出租車和小貨車。有了一些積蓄以后,程新春又開始做起了燈籠生意。這一次,他決定做燈籠配件,從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一個燈籠需要12個配件,也就是12個廠,我的工廠就生產鋼絲和鋼架兩種配件。”程新春說,目前,他在河北、義烏有兩個生產燈籠配件的工廠,年產值一千多萬。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家。
據上巖村村主任鄭海清介紹,目前全村928人,有300多人在義烏做燈籠,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在外創業的有20多戶,分別做燈籠和燈籠配件,本村有一家。產值多的年份有上千萬,少的也有上百萬,直接帶動村中近百名村民就業。2017年本村人均收入12800元。打破了以農為本的收入,燈籠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70%。
記者留意到,上巖村的房子跟很多其他鄉村的風格不一樣,因為在浙江等地從事燈籠生意,看到了很多外地房屋的建筑風格。很多村民的房子都建成了歐式建筑風格或新中式建筑風格。因為村民富起來了,車子也多了,上巖村還有個外號叫“汽車村”。全村有汽車110多輛。近百萬的車子就有3輛,四五十萬元的車子也有很多,普通的車子也有十幾萬以上。
發展:回到家鄉大作為
走進巴有進的希望燈籠廠,里面擺滿了紅彤彤的大燈籠,工人們正在熟練地加工燈籠。巴有進說,一個燈籠需要經過做骨架、踩平車、套骨架、拉金絲、精包裝這幾個流程。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初期,巴有進先后去上海、浙江溫嶺務工,做木工裝潢。1998年,他到了義烏,在當地談了一個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賢內助。當時女友在燈籠廠上班,每天5點下班以后,他就到廠里幫忙女友做燈籠。后來兩人成親,巴有進在當時的小商品城做室內裝潢包工,賺了一些錢。2003年,看到燈籠廠的投資不大,而且效益還不錯,就聯合一個朋友合伙開了一個只有8平米的燈籠店,以店為廠。第二年,他獨立出來與妻子租了一個6平米的燈籠店,年租金六七萬元。第一年他和妻子就做了4萬個燈籠,一個燈籠市場價15元,可以賺2—3元。一年就差不多能賺10萬元。2012年之后,他的燈籠規模越做越大,年收入能有30-40萬元。
也就在這個時候,村主任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要他把燈籠廠移回老家,帶動老家留守婦女就業。考慮到當地勞動力成本較低,加上離家多年的鄉愁,決定搬廠回鄉。2013年,他回村辦起了自己的希望燈籠廠。每年從正月十五開始生產,村里有18名婦女在廠里上班,按照底薪加績效,工資在1500-3000元左右。此外,他還在當地承包了安置房工程。去年他還因地制宜,依靠當地的竹林,投入了一筆資金購買干筍烘干設備,用來生產筍干。
“你們看,這是我新買的車子,我已經買了4輛車了”。說起自己這么多年的成就,巴有進高興地指著自己新買的轎車說道,從最初只有5萬多元的小卡車,到現在30多萬元的別克。他相信回家是最正確的選擇。
在車間里,本刊曾報道過的尿毒癥患者劉國忠的母親吳灶鳳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燈籠的最后一道工序——組裝。從2014年開始,她就在這個廠里做工,此前她還跟隨村里的人去義烏做過燈籠,如今她已是廠里的“資深員工”,每天能生產燈籠200多個。為了兒子劉國忠的病,她總是早早來到廠里,晚上甚至干到12點的多才回家。雖然離家近,但是她也不想耽誤時間回家吃飯,早上就把午飯帶來廠里。隨便吃一點。
“這個廠辦得好呀,不然我一個60多歲的婦女能到哪里打工啊!”吳灶鳳說,因為離家近,自己平時不僅能照顧生病的兒子,還能兼顧農活。采茶季節,就停工在家采茶,農閑時就到廠里上班。
轉型:鄉村旅游來添彩
據鄭海清介紹,2003年以前,該村還未通電;2005年以前,這里還是一個不通公路的偏僻鄉村。當時全村900多人的生產生活全靠肩扛背馱,因為交通不便,這里經濟也相當落后。山多地少,生產資料匱乏,上巖村是當地有名的窮村。而如今,上巖村已是整個休寧縣有名的富裕村。
“現在的日子真是快活得不得了”。在車間里,今年81的老人巴松貴說,住在工廠門口的他,每天都會拿個火籃子悠閑地坐在車間里跟工人聊家常。養幾只雞,一頭豬,身體硬朗的他前兩年還下地種田了。老人有3個兒子,都是從事燈籠生意。兩個兒子在外面做燈籠,一個兒子在家做燈籠配件,日子過得跟燈籠一樣紅火。
看到村子這幾年的變化,程新春也動起了回鄉創業的念頭。可是因為廠房問題得不到解決,工廠無法搬遷。但是他看到黃山很多地方的鄉村旅游的發展,而上巖村守著顏公山這樣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為何不能發展旅游呢?
據了解,毗鄰該村的顏公山,歷史悠久、風景如畫。有五里亭、十里亭、換衣亭、陰陽池、百鳥墳、五岳朝天、仙人掛畫等古跡和自然風光。
于是程新春在去年2月注冊了一個顏公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并找了自己生意場上的朋友一同洽談投資事宜。今年春節前,他還捐贈了5000多個燈籠在村中懸掛。
“掛燈籠一是回饋我的鄉親們,讓他們看著高興,二是希望可以拉人氣,吸引更多的驢友來燈籠村,到顏公山旅游。”程新春說,現在燈籠廠的生意都已經基本定型,他希望未來回到老家發展旅游。
程新春說,目前村中的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還有待改善。下一步,他將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結合美麗鄉村的建設,把上巖村本地的資源優勢利用起來,積極謀劃顏公山生態旅游開發,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從建設路標入手,挖掘顏公山人文歷史和生態資源,加大對外宣傳;同時增設農家樂,掛牌經營,打造特色餐飲業,吸引外來游客,增加村民經濟收入。
今年,上巖村到五城鎮的循環公路即將通車,這是村民們10多年來的夙愿。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號召下,未來上巖村的旅游一定會大有作為。
責任編輯: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