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与性动交xxⅹxx,极品美女销魂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人不卡,欧美日韩精品欧美日韩精品一

【鄉村振興戰略之黃山探索?】臨河村:徽州區的“大菜籃”

2018年12月12日 09:09:56 | 作者:汪悅 舒俊 吳玉蓮 程向陽 來源:黃山在線
|

臨河村位于徽州區巖寺鎮西北城郊、豐樂河南岸,距巖寺城區僅一公里。由于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適宜種植蔬菜,該村一直以來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通過發展大棚蔬菜種植,村民腰包漸鼓、村莊漸美。根據臨河村五年發展規劃,今后將通過主導產業強村、蔬菜產業富民、科技人才興村、生態家園建村、支部組織帶村五大支撐,實現村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基地:年產蔬菜5000噸

初冬,走進臨河村大棚蔬菜基地,處處呈現火熱的勞作場面。

臨河村地勢十分開闊,廣袤的土地上,成行成列的田園一覽無余,一個個白色薄膜大棚呵護著綠油油的蔬菜。該村交通十分便捷,東面有內環路直達城區,村前有巖寺至西溪南公路穿村而過,南面有巖萬公路貫穿叢睦、茆田兩個自然村,大街小巷均為水泥路,蔬菜基地內道路及水利設施也較完善。

村黨支部書記汪屯生介紹,臨河村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導產業,是黃山市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基地面積1100畝,年產蔬菜5000噸,供給本市的占70%-80%,其余銷往市外。“這是大蒜、花菜、萵筍、香菜……”汪屯生說,村里的蔬菜大棚通過改造,改用四層薄膜,種植反季節蔬菜,下霜下雪蔬菜也不會凍掉。前年,村里還投資10余萬元,引進噴灌、滴灌等灌淋系統,提高蔬菜大棚管理水平。

臨河村歷史上就有種植蔬菜的傳統,耕地面積75公頃,山場40公頃,是一個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城郊型農村。全村由臨河、茆田、叢睦3個自然村組成,分為10個村民組,共有422戶1151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種菜。

臨河村在改革開放前就種蔬菜,但種的不多,仍以水稻為主。大集體時代的臨河大隊曾成立專業蔬菜組,10多個農民專門種蔬菜,種的番茄等蔬菜都送到屯溪的罐頭廠。1982年分田到戶后,村民開始種露天蔬菜。1984年開始,農戶用竹子搭起竹木大棚,2002年起建設第一批鋼管大棚,種植面積也慢慢增加。“臨河的蔬菜大發展是在2009年全市實施菜籃子工程后。”汪屯生說,西紅柿、茄子、四季豆、絲瓜是該村主打的農副產品,還有黃瓜、辣椒、花菜等,最出名的就是西紅柿和四季豆,當時浙江的菜販子都來臨河收菜。

今年65歲的臨河村原書記姚立憲是當地“資深”菜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種菜。他告訴記者,曾經的日子很苦,凌晨1點多就到農貿市場,先到可以占個好位置,等著菜販子來收。賣完回家休息一下,上午下田,下午采摘,晚上整理,再拿去批發市場銷售。如此循環往復,這就是菜農的三步曲。一般田地一年可種兩季蔬菜,套種可三季,很多村民全年不休,一季結束接著種下一季,一畝田大概收入1萬多元。種菜的人多了,就有菜販子來收,但大部分村民還是去巖寺農貿市場。路近,價高,收入多些。

變化:人居環境極大改善

201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0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000余元。

富裕起來的臨河村民不僅家家戶戶建起新房,美好鄉村建設也在推進。今年暑假,安徽中澳科技職業學院學生到臨河村做一村一品專題,通過翻看臨河村照片檔案,對比新舊照片,制作臨河村變化視頻。視頻中可以看出臨河村蔬菜大棚由原來的竹子演變成今日的鋼架,原先的垃圾堆變成今日的停車場,路面平整,村子越來越漂亮。

在臨河村,最大的感受是鱗次櫛比的新房,大多是新建的庭院式徽派建筑,幾乎都在三層以上。汪屯生介紹,臨河村民家家戶戶都建起新房,買了新車,均攤一戶一輛,多的人家有好幾輛。

記者了解到,2012年以來,臨河村入選市、區級村莊風貌整治示范村、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通過村莊環境整治、改徽建徽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整個村莊風貌煥然一新。同時,還建成村口農民公園、村中農民健身廣場和多個停車場,極大改善了人居環境,豐富了村民文化、體育生活。

在臨河村委會有面榮譽墻,黃山市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徽州區先進基層黨組織、黃山市“五個好”村黨組織、黃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黃山市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黃山市生態村、徽州區文明村、安徽省蔬菜種植省級專業示范村、省級生態村……諸多榮光述說著臨河村的喜人變化。

變化還將繼續。未來5年,臨河村將拓寬硬化紅仁亭田中道路、臨河靠山機耕路,籌建臨河電灌站,爭取叢睦安置點開工建設等。同時,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強農村環境衛生保潔公共服務建設,計劃引入專業衛生保潔公司,管好用好生態美超市,引導、培養廣大村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創建生態宜居村莊。

瓶頸:勞動力不足及其它

大棚內,今年56歲的村民馮愛華正在剪香菜。馮愛華種菜已10多年,夫妻二人種了9畝地及五六畝大棚,萵筍、西紅柿、茄子等種類繁多。馮愛華說,種菜每年收入不定,基本上一年可賺五六萬元。她的丈夫胡華春每年還利用搭大棚的手藝,到外地給別人搭大棚。

蔬菜基地內,今年67歲的村民吳元義一邊聽歌一邊鋤地。“原來種的是豆角,翻翻地準備種青菜。”吳元義種菜已30多年,他說,原來在生產隊種稻子,分田到戶之初也是種稻子,當時價格低,收入也不高。上世紀80年代,吳元義開始種蔬菜。開始沒大棚,最開始種了一畝多田的西紅柿和豆角。目前,家里6畝多地,和老伴兩人種,一年收入2萬多元。“種菜很辛苦,賣菜回來還要種、挑揀。”吳元義說,孩子在外面做泥瓦工,都不愿種菜。

菜農老齡化問題在臨河村不是個別現象。據了解,現在村里種菜的人比以前減少了。姚立憲說,80年代,人均收入很低,種菜收入相對較高。種菜人數最多的是在90年代,幾乎全村80%都在種菜。目前,全村只有60%左右。“年輕人現在不愿意種菜,都外出務工了。”姚立憲無奈地說,種菜很辛苦,收入也不穩定,要靠天吃飯,年輕人不愿干,和出門打工相比效益差。

汪屯生也說,村里目前勞動力結構不均,偏老齡化,基本上都是50歲以上的村民在種菜,年輕人少之又少。蔬菜基地的發展也存在其它問題,如田地無法規模化、后續勞動力不足、產品更新較慢、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等。汪屯生舉例說,原來四季豆是村里的主打蔬菜,每戶種植四季豆一年都能收入一二萬元。現在這些收入都沒了,不清楚是田還是種子的問題,四季豆長蟲子,農戶幾乎顆粒無收。原來有的農戶一天要摘500多斤,收入可達1000多元,從去年開始就種不起來了,“隨著老百姓需求越來越大,停車場、公園等新建,電力改造,農業項目等,都需要加大投入。村里的蔬菜銷路不成問題,但未來還是要打造‘蔬菜+’,如蔬菜+商標、蔬菜+旅游、蔬菜+電商等。如何提高蔬菜附加值,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展:調結構優布局

談到今后發展目標,汪屯生表示,臨河村是市級蔬菜基地,目前種植蔬菜面積1000畝,其中大棚面積300多畝。今后5年將以發展蔬菜產業為龍頭,帶動其它產業共同發展。在穩住現有蔬菜種植面積和大棚面積的基礎上,力爭5年內再發展新型鋼架大棚100畝、油茶100畝。積極探索發展藥材種植、稻蝦共養等新型產業模式。2023年,力爭人均年純收入增至18000元以上。

“把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能人,把黨員能人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汪屯生說,發展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同時,加強科技培訓,采取請專家到村舉辦培訓班、利用現有遠程教育站點觀看科技頻道及到農家書屋借閱科技書刊等多種形式,提高勞動技能,拓寬信息渠道。

巖寺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扎實推進“菜籃子”建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做好蔬菜種植和產品結構調整,發展適銷對路產品;積極編報項目,盡力爭取涉農項目資金支持,鼓勵和吸引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資金投入基地建設,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規范土地統一流轉,引導菜農從分散種植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扶持種植大戶,逐步提高蔬菜基地規模化水平,提高蔬菜產業化程度,促進農超對接,減少中間環節,促進基地發展;加大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的培訓、技術指導服務與宣傳力度,提高菜農蔬菜質量安全意識,做大做強臨河村蔬菜生產基地。


值班編輯:余佳維

熱點新聞

    查看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平阳县| 白朗县| 德州市| 历史| 福泉市| 沂源县| 澄迈县| 南涧| 大庆市| 潍坊市| 盖州市| 固阳县| 宁都县| 永和县| 弋阳县| 鸡泽县| 南木林县| 合阳县| 隆昌县| 施甸县| 贺兰县| 揭阳市| 张家川| 元阳县| 曲松县| 塘沽区| 满洲里市| 南京市| 海阳市| 右玉县| 铁力市| 平顺县| 额敏县| 大足县| 永城市| 汝州市| 吕梁市| 镶黄旗| 曲麻莱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