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安江屯溪段溯率水而上,古時有兩處聞名的水運碼頭,一處位于龍灣,一處位于溪口。發源于六股尖的率水,一路東行,到了龍灣呈120度轉彎,與右面顏公溪匯合北去,“龍灣”之名由此而來。溪口是起點碼頭,龍灣是樞紐碼頭,來往??看欢?,上下貨運數量大,是承載皖贛邊界山貨土產的集散地,故昔日的龍灣街有小小五城鎮,大大龍灣街之稱。
A熙熙攘攘龍灣街
龍灣,因水而興,因人而活。有著374年的龍灣古村在水路年代十分興盛,水路南抵五城,西至上溪口,東北通屯溪,達杭州。陸通婺源,為府治通往婺源驛道。
古時的龍灣河面,帆影點點,時而成線,號子聲聲,匯成纖歌,來往靠岸,上下停泊,把個水靈靈的龍灣點綴得生機勃勃。在顏公河入河口處,河寬數百米。河邊埠頭綿延數里,碼頭岸邊,系船石樁一字兒靠河岸排開。最大的一號碼頭上,凌空飛架一座木橋至對岸,連接龍灣與雙龍兩村。
600米長的碼頭有三處通道連街,最繁華的莫若龍灣橋碼頭,繁忙的碼頭連接著繁華的街市。昔日龍灣街長2華里,分上、中、下、腳四段,最盛的為下街、中街,這里連著碼頭。每年,數千擔食鹽從浙江水運而來,再經陸地轉運江西東北部山區,茶葉、山貨土特產,則經此外銷蘇、浙、滬。數百年間,龍灣一直是皖贛交界地區的重要鹽埠,直到民國時期,龍灣尚有6家鹽棧、13座鹽臺和1處燒鹽場,如今還有2家鹽棧舊址。沿街還有茶號、雜貨、國藥、布匹、煙酒、豆腐等幾十家店坊。陸路全靠雙肩挑,來回一趟90公里,翻越5大嶺,時人稱之“江灣擔”,意即從龍灣挑到婺源江灣。龍灣三段四畈中有座路亭,南北各有兩個篆字,一為“熙熙”,一為“攘攘”,足見當時行者之眾,挑夫之多。
從古遺跡看,龍灣碼頭最早應在率水之南側,位于龍灣堤之中段。后來,船只多了,逐漸移向顏公溪,龍灣也因此興旺發達起來。為了保護河堤,龍灣人修高筑牢龍灣堤,廣植名木,半里長、幾十米寬的龍灣堤古木挺拔,主要樹種有香樹、楓香、楓楊、榆樹、櫟類等,其間最粗大的樹木是樟樹和楓香,有一株樟樹高25米,一株楓香高32米。樹齡多在500-700年間,1969年,龍灣水輪泵站建成后,這兩河匯交處形成一大平湖。龍灣河對岸雙龍村,是五城豆腐干集中加工的專業村,其水口廟嶺頂是一片8畝近百年樹齡的古松林。龍灣長堤水口林與雙龍廟嶺頂水口林隔水遙遙相對。龍灣人還修了一條倒水渠,街腳、下街的水沿街渠倒向南流,流入顏公溪碼頭之上游,同樣是為了保護河堤。
B
碼頭盛景不復在
“這里原來都是老房子,老街口前面有一座老爺廟,兩側都是店鋪。”在龍灣村口,村里的老人兒吳國榮熱情地給記者介紹。
跟隨著吳國榮的腳步,記者往村內的老街走去。吳國榮說,老街有1000多米,以前是條商業街,兩邊全是店鋪。如今,龍灣老街兩側的老房子都已經拆蓋了新房,整個村內古民居很少,只有古碼頭、古石階還有一些蹤影,要想了解龍灣老街,年輕人恐怕也只能靠老人口中的講述和自己的想象。
吳國榮家原來在龍灣老街經營著一家理發店,老房子拆掉之后,老人在原來的店旁邊建了一間新房,繼續經營理發店。理發店內,放置著一臺老式椅子和一面鏡子。他說,有這門手藝,沒事就幫當地村民理理頭發。
“原來這里是豬肉店、這里是豆腐店、這里是食品公司……”年近七旬的吳國榮還能清晰地記得他小時候老街每個店面的位置。他說,龍灣老街最熱鬧的時候,店鋪有上百家?!斑@個飯店原來很大,還有旅館?!弊叩揭粦舸迕窦仪?,吳國榮介紹,老街下街村民倪秋林家的老房子原來經營著一家包子店和飯店,是原來老街上生意最好的一家店鋪。
沿著一條青石板路往河岸走,穿過一個圓門洞,視野瞬間開闊,一個水埠碼頭呈現在記者的眼前。河水倒映著藍天白云,遠方樹木郁郁蔥蔥,像為它披了一件綠衣,令人心曠神怡。剛下過雨的水面,輕煙如紗,如夢如幻。在水埠碼頭舊址,長滿著青苔,兩岸的石堤也被眾多植被覆蓋。如今,站在這碼頭上,可見沿河而筑的座座碼岸、埠頭大都尚在,一根根系船樁還堅守崗位,或正或倚,或高或低。在碼頭上岸處的一處階級上,村民們指著深達七八公分的凹槽說,這是以前獨輪車的痕印,這條凹槽,發生了多少的故事,見證了昔日龍灣街的繁華歷史。
“原來從屯溪、無錫、杭州等地過來都是沒有公路的,必須要坐船。”在吳國榮的印象中,碼頭一度很繁盛,來來往往的船只停靠在水面上。碼頭以貨運為主,運鹽、運木頭、運大米等雜貨,從杭州、屯溪運來,再通過旱路運到江西婺源、浙江開化等地。
吳國榮說,自他父親從婺源來龍灣時碼頭就已經存在,歷經一代又一代,碼頭依舊守護著龍灣村。他回憶說,小時候碼頭很熱鬧,河面上都是船,少的時候有幾十艘,多的時候有上百條船,貨都有人專門背下來運到店里?!拔乙沧^船到屯溪,15歲的時候,到屯溪舅舅家去玩?!被貞浧鸬谝淮巫?,吳國榮很激動。他說,那時笛聲一響,就代表要上船了。早上8點上船,中午12點才到屯溪。
村民黃觀望家位于龍灣老街254號,據他介紹,這里原來是龍灣老街的古戲臺。古戲臺有兩層樓高,十分壯觀,兩邊都有圓門洞,旁邊還有供路人休息的亭子?!靶輰幙h評劇團在這里唱過戲,我自己也在戲臺上唱過樣板戲?!秉S觀望無奈地說,1971年12月24日,一位拾荒者一把火把戲臺燒掉了,十分可惜。
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武舉殿試第一人,明王朝最后一位武狀元黃賡的故居就在龍灣老街。黃賡在殿試中對答崇禎皇帝時說道:“臣盡忠報國而已。”黃賡生來肩寬背闊,力大無窮。精通武藝,特別善使鐵鞭,人稱鐵鞭王。清兵至,跟隨的金聲率眾固守徽州,身為先鋒,斬獲甚眾。金聲英勇就義后,1646黃賡也在池州九華山拉起了一支隊伍與清兵對抗,終因寡不敵眾,慘遭失敗。
黃賡自幼家道殷實,豐厚的家庭經濟條件為黃賡習武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黃觀望介紹說,一般的房子只有兩到三進,黃賡的故居卻有七進,長度達50米,足見當年黃賡家是旺族。很可惜,黃賡故居遺址已被新房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C
沿岸河道開始治理
碼頭遺跡、商貿街區、古民居……靜靜矗立在龍灣河畔,守望著今天和未來。
黃觀望回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龍灣老街逐漸衰落。公路一開通這里就差了,公路修好了大家都不走水路,碼頭停靠的船只逐漸變少,龍灣老街逐漸蕭條。
因水運繁榮而興旺,因陸運興起而沉寂,河流沿岸的村莊多遭遇了相似的命運。隨著陸路交通的發達,水路逐漸衰落,水埠碼頭不復盛景。
據龍灣村黨支部書記王明強介紹,目前村里的古民居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村里唯一留存的一棟古民居也已破爛不堪,無法進入?!?006年開始新農村建設,都是拆老建新,把房子重新拆掉建新房。”王明強說,原來的老石板踩下去都有凹痕了,必須要重修。采訪中,多位村民表示,古民居被拆相當可惜,但鑒于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拆老房蓋新房也是時代大趨勢。
據王明強介紹,目前,龍灣村正在加快推進新嶺水五城段治理項目建設,修復河道護岸、攔水壩、水埠頭等水利設施?!八捍a頭的石板、石堤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維修過?!蓖趺鲝娬f,今年村里將對從龍灣顏公河和率水河交匯處到五城古林沿岸,總共4公里左右的河兩邊護岸、碼頭重新修復,重建木頭橋,進行河道治理。王明強說,還會在河岸邊的空閑地方劃一塊地建設村民休閑文化中心。
王明強介紹說,新嶺水五城段治理工程建設完工后,將大大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用水提供設施保障,同時,也能很好地保護龍灣古碼頭。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