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与性动交xxⅹxx,极品美女销魂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人不卡,欧美日韩精品欧美日韩精品一

洪建華夫婦的竹刻人生

2019年05月03日 08:25:43 | 作者:葉國勝 來源:黃山在線
|

 洪建華夫婦的竹刻人生誰能想到,洪建華夫婦這對一無學歷、二無家傳、三無師承的“三無大師”成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傳承人;誰又能想到,他們投資建設的徽派雕刻博物館竟然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項目保護單位。

洪建華一邊介紹新館規劃布局,一邊回憶他和妻子張紅云的雕刻人生。

地處205 國道邊的徽派雕刻博物館獨特的景觀設計,加上徽式的建設風格讓人眼睛一亮。洪建華介紹說,新館占地16畝、總建筑面積達1 萬多平方米,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明代到民國期間徽州的竹木磚石雕的作品,還可以看到市內外當代各類著名雕刻大師的精品力作;這里不僅有他們夫婦倆的作品展示,還設有工人們的手工操作間和游客體驗中心。通過實物展示和手工體驗,力求讓更多人了解徽州雕刻,讓更多人了解徽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更好地宣傳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洪建華,中等身材,一頭濃密的黑發襯著清秀的五官,笑起來還帶著幾分靦腆,說起竹刻文化如數家珍……站在對面,讓人很難把他同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刻傳承人、故宮自上世紀50 年代以來首次收藏現代民間竹刻筆筒“竹林七賢”的作者身份,以及“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等諸多頭銜聯系在一起。說起從一個昔日的山鄉的苦少年到一個徽文化守護者的轉變,洪建華情不自禁地講起了故事……一本改變命運的“寶書”他的老家徽州區洪坑村是一個徽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村中有四座古祠堂、七座古牌坊和一座狀元廳,明清風格的古民居更是鱗次櫛比。這里隨處可見精美石雕和木雕,讓他迷上了雕刻。少年時的他就能找些木樁竹腦雕走獸刻飛禽。初中畢業后,他經常跑到屯溪老街去看雕刻作品。一次,他在老街買下了一本改變命運的“寶書”——文物鑒賞大家王世襄寫的《竹刻》。通過學習,他開拓了眼界,提高了技藝。

因為竹刻,給洪建華帶來了成功的喜悅,更因為竹刻,給他帶來了很多朋友,包括他的妻子張紅云。上世紀90 年代初,洪建華認識了當時同在一個廠里做竹刻工作的張紅云。兩顆年輕的心因為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于是兩人攜手開始了他們的雕刻人生。婚后,他們有了自己的小作坊。不久,洪建華的第一件作品“八仙過海”筆筒賣了300 元。這給了他極大的鼓舞,說明他的創作得到了認可,此后,他們的精品力作如“竹林七賢”“商旅圖”“西廂記”“圣人泛舟”等如雨后春筍般橫空出世,并收獲了廣泛的贊譽。2007 年,洪建華被評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傳承人。因為他的作品攻克了深浮雕難關,故宮博物院竹木牙角專家劉靜認為,洪建華的雕刻技法爐火純青,文風厚重,大有清初竹刻大家的風范,既秉承了明清時期的藝術風格,又融入自己的創新思想,逐漸形成“捉刀穩健,行刀剛勁,構思巧妙,古樸典雅,文風厚重”的雕刻藝術特點。

他的妻子張紅云在二十多年的實踐中,除了同丈夫合作完成鴻篇巨制外,在徽州竹刻原有的浮雕、圓雕和淺刻基礎上融會貫通,衍生出“深浮雕、鏤空雕、透光浮雕,多層次鏤空雕”等雕刻手法,作品具有淡淡的書卷氣和金石味及女性特有的溫婉細膩,風雅絕俗,栩栩如生,內容之豐富,內涵之深厚,造型之純熟,雕工之精湛,尤其是高浮雕作品讓人嘆為觀止。

2006 年6 月,她創作的“訪友”竹刻筆筒獲2006 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2008 年5 月,竹雕“徽鄉行”在“第二屆安徽省民間工藝精品展”上獲金獎;竹刻作品“和諧”被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收藏。2014 年,張紅云被評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2015 年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傳承人稱號。
一件被故宮收藏的作品洪建華夫妻倆,一無學歷、二無家傳、三無師承,但他們走向了成功。2006年9 月29 日,對洪建華來說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在北京百工坊,故宮博物院為時年35 歲的洪建華頒發了收藏證書,他的竹刻作品“竹林七賢”筆筒,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該筆筒高16.5 厘米、直徑14.5 厘米,其雕刻手法為深浮雕,有四到五層刻工,最深處離竹簧只有3 毫米,整個畫面布局巧妙,疏密相間、虛實相生,這也是自上世紀50 年代以來故宮收藏的第一件現代竹刻藝術品。

此后,他的竹刻筆筒“農家樂”“松鶴延年”先后被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竹刻作品“踏歌圖”在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金獎,竹刻作品“徽商行”四條屏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中榮獲金獎,他花了一年時間精心創作的竹刻作品“十八羅漢”獲第十一屆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央電視臺以“天價筆筒背后的故事”為題、安徽衛視以“竹刻年華”為題,分別介紹了他們夫婦的雕刻故事。

一對徽派竹刻的守護者洪建華說,意想不到的是,九十多歲高齡的王世襄老先生得知他的一本《竹刻》改變了一個徽州年輕人的命運,并因此建了一座竹雕博物館時,破例接見了他,并送給他“藝無止境”四個大字。洪建華夫婦深為感動,并牢記先生的教誨,努力做徽派竹刻堅定的守護者。

談及非遺傳承現狀,洪建華更是有感而發。他神情凝重地說,手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在于傳承人,而現在最大的困難在于傳承人的青黃不接、后繼無人。非遺是一種弱勢文化,傳承人的經濟收入遠低于其他行業,很多人因此不愿學不愿做,而機械化的發展又對手工竹刻帶來很大的沖擊。盡管政府和相關單位對文化產業對非遺行業有一定的保護和扶持,例如每年對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都有資金補助,對文化企業也有資金補助和政策支持,但由于傳統手工雕刻難以形成很大規模,相反是工業化產業化企業容易形成規模爭取到資金補助和政策支持,所以對傳統竹刻工藝的保護仍然任重道遠。

洪建華夫婦作為傳承人,對竹刻技藝采取的是生產性保護傳承模式,也就是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生產規律進行生產,一方面繼續保持傳統手工技藝自身特點,另一方面又考慮到社會需要做一定的、適當的創新和發展,他說,只有這樣,生產性保護才是切實可行的。

洪建華充滿信心地說:“我們一定要為徽派竹刻藝術守住核心價值,既保持傳統手工技藝特點,又根據社會需要做適當的創新和發展,做出更多‘有生命氣息’的竹雕,讓古老的竹刻技藝在現代人的審美中大放光彩。”

值班編輯:王振龍

熱點新聞

    查看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南雄市| 新野县| 全椒县| 周至县| 万山特区| 射洪县| 富蕴县| 申扎县| 长汀县| 天祝| 恩施市| 台湾省| 和平区| 乐陵市| 丹东市| 湖口县| 平陆县| 婺源县| 尉犁县| 新巴尔虎右旗| 合阳县| 西藏| 元朗区| 贵阳市| 铜鼓县| 乐昌市| 汶川县| 山阳县| 依安县| 集安市| 蓬溪县| 南和县| 固原市| 阿巴嘎旗| 会同县| 衡阳县| 琼结县| 海晏县| 墨竹工卡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