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太平猴魁開園采摘。
受“倒春寒”氣候影響,太平猴魁部分產區略有減產,價格基本與往年持平,茶葉品質較往年有所提升。
黃山區通過“三茶”統籌,延伸茶產業鏈,提升產量產值,打響品牌,推動茶旅融合,并借助數字技術,構建產業大腦,實現產品溯源,有力推動了太平猴魁茶產業邁向新高度,為黃山區經濟發展、文化傳播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茶產業:
生態筑基,傳統與創新共舞
太平猴魁開園當天,茶山還被晨霧包裹,太平猴魁的核心產區——黃山區新明鄉猴坑村的茶農們已經開啟了一天的忙碌。海拔600米左右的高山茶園,常年被云霧環繞,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
當天,黃山區烏石鎮桃源村的野茶谷也迎來采茶人。數百公頃的天然林之下,太平猴魁茁壯成長。“林茶結合、林下種植”的模式,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山水滋養處,茶香自然生。加強生態茶園管護是黃山茶始終堅持的立命之本。開園前,黃山區按照“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模式,深入推進全域茶園綠色防控:實施面積6.3萬畝,扦插黃板250萬張;開展常態化茶葉農殘監測,抽樣162個;抓實源頭管控,將綠色防控工作納入村規民約。自主管理、自我監管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好生態助力茶產業發展。2024年,黃山區茶葉總產量1652噸,總產值71069萬元。太平猴魁品牌價值達到49.06億元,較2023年提升4.92億元。黃山區(茶產業項目)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太平猴魁奪得“世界綠茶評比會2024”最高金獎并獲評“2024年度十大最具代表性中歐地理標志產品”。
在抓好傳統茶產業的同時,黃山區以茶業深加工開發、融合發展等為主攻方向,持續引進資金、技術、人才,著力建設全國最大的新中式茶飲基地:做好農夫山泉黃山生產基地開發太平猴魁茶飲料的原材料提供等保障工作;支持華綠園、毛峰茶業集團、水工茶業等茶葉加工企業開展茶葉精深加工工藝研發、茶飲料研發、茶飲品牌打造。華綠園研發的瓶蓋茶已成新式茶飲的拳頭產品。
茶文化:
茶旅融合,猴魁茶香飄世界
清晨的茶園,茶農踏著晨霧上山,將帶著露珠的太平猴魁采摘下山。太平猴魁的獨特之處在于,每一片茶都要經過頭十道的純手工制作。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遺,已榮獲聯合國非遺認證。在黃山區,這項技藝在茶農手中代代傳承。
開園當天,猴坑村茶園的小涼亭里傳來孩童的陣陣歡笑,還吸引了十多位法國愛茶人走進茶園,體驗太平猴魁的制作,感受茶鄉風情。
近年來,黃山區大力開展茶博物館和朝代茶館建設。六百里茶企新建黃山太平猴魁博物館,瑞魁茶業和貳兩茶肆等茶企相繼推出朝代茶館,打造茶空間,展示“唐煮宋點”等傳統茶事茶文化,推動茶旅文化發展。
茶科技:
數字賦能,產業大腦啟未來
為了推進太平猴魁茶產品產量有數、銷售有依、產區可查、可信溯源,黃山區構建了由“茶園GIS地理信息系統、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數字加工廠和大數據交易平臺”組成的茶產業工業互聯網,加快太平猴魁茶產業“大腦”建設,開展“數字茶園”區塊鏈大數據建設和運用,為太平猴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新開發的太平猴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系統于今年茶季正式上線,全面運行。現已經完成太平猴魁地理標志保護茶產品認證系統信息錄入,全區茶農茶企可以通過系統申請商標,實現產地追溯。截至目前,認證系統申領標識26451個,涉及產量10412.805公斤,客戶掃碼1707次,太平猴魁實現從“茶園”到“茶杯”可視、可控、可追溯。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