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屯溪區屯光鎮漢沙村連片高標準農田里,水稻秧苗、油葵苗郁郁蔥蔥。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過去曾是截然不同的模樣,有的區域雜草叢生,有的區域不宜種植,長期存在拋荒、撂荒現象。而這一切變化,源自當地探索的“政府+企業+村集體”“三聯”合作模式。
2024年底,屯光鎮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動農業從資源依賴向技術驅動轉型,通過引入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無縫銜接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后期運營,實現土地產量和效益的提升。
“我們不是等農田建好才接手,而是全程參與設計、施工和運營。我們與村集體共同成立農業公司,利潤分配上村集體占比60%,實現村集體和企業的雙贏。”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海波介紹,這種全程參與的模式優點明顯,農田從設計開始,就按照數字化、機械化、景觀化的標準規劃,施工過程有完備的監督機制,完工后農業公司即可進場運營,整個過程減少了中間環節,矛盾少、配合緊,效率非常高。
作為屯溪區首個由企業主導改造的高標準農田項目,與傳統農田最大的不同,在于項目突出“智慧”兩個字。有農公司為200多畝農田裝上“智慧大腦”——土壤傳感器,實時監測墑情,手機App遠程控制灌溉,病蟲害預警系統精準指導田間管理。漢沙村的高標準農田還新修了取水井,配備了智能化排水系統,穩定了水源供給,讓過去無法種植水稻的地塊得以開耕,田塊利用率大幅提高。
“有這些科學管理做支撐,畝產預計在1100斤左右。”徐海波語氣中滿是篤定。
滿意的不僅僅是企業,村集體對農田的變化同樣感到十分振奮。漢沙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江衛民表示,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噴灌設施一應俱全,遇上干旱天氣能直接灑水灌溉,科技含量很高。結合農業觀光設計栽種的油葵,不僅可供游客觀賞,還能采收葵花籽創造經濟效益,實實在在增加了集體收入。
除了漢沙村以外,屯光鎮還與有農公司合作,在富禮村、浯村同步推進其他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不僅提升了土地效益,更拓寬了村集體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