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迎來一件特殊的捐贈品——一把銹跡斑斑的手電筒。這把看似普通的手電筒,曾照亮新四軍老戰士王群數十年的革命道路,也串聯起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記憶。
1928年,王群生于祁門縣歷溪村的赤貧之家。1934年,一名受傷的馬姓紅軍來到他家養傷,康復離去時留下了這把手電筒和一摞文件。“雖然父母看不懂其中內容,卻把東西藏在最隱秘的地方,解放后取出時文件已腐爛成碎紙。”回憶起這段往事,96歲的老人眼中滿是惋惜。這把手電筒,成了他與革命最早的聯結。
1948年清明節,國民黨保長抓壯丁,20歲的王群在親戚、族人營救下連夜逃出。無家可歸之際,楊明領導的新四軍黃西支隊來到統坑村。“他們同情我的遭遇,在動員下,我毅然參軍。”從此,王群跟著部隊穿梭生死線:急行軍餓到昏厥,炮彈在身邊炸開,在山野與敵人從早戰到晚,親歷婺源、休寧、屯溪解放。“那段日子苦啊,但心里有光。”回憶往事,老人聲音洪亮,眼中閃著光。
解放后,王群在領導的支持下走進工農速成中學,并在1954年考入安徽師范學院化學系,后成為中學高級教師。“我從一個近似文盲的人變成了大學生,從此改變了我的命運。”他在回憶文章《最敬愛的人》中寫下的這句話,字里行間滿是感恩。如今離休多年,王群仍堅持參加紅色教育活動:“每年清明回歷溪,站在父親墓前就想起山下埋著的抗日老兵。”他在文章中感慨,茶園里青翠的茶樹,像是英烈們仍在列隊宣誓。
“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在耳邊時時回響。屋外細雨中,那把銹跡手電筒的微光仿佛仍在閃爍——它照亮的不僅是一個人的革命征程,更是一個民族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