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市歙縣檔案館內,有這樣兩份檔案,一份是光緒年間記錄油鹽醬醋生意的合伙約定,一份是民國時期見證電氣產業的股份憑證,它們雖穿越了百年時光,卻依然清晰地勾勒出徽州商幫在時代變遷中,商業智慧悄然萌芽的軌跡。

一紙合同:老鋪新開中的合伙韌性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縱235毫米、橫730毫米的長卷,這正是清光緒三年(1877),徽商楊廷獻、張長貴、璩信賢三人簽署的合伙合同書。
故事要追溯到更早的同治八年(1869)。彼時,楊廷獻、張長貴、璩信賢、黎連樟、吳遇豐五人雄心勃勃,在大洲橫市街合伙開設了“萬裕仁記糧食南貨酒坊”。八年光陰流轉,米糧酒香浸潤著街巷,生意卻并非一帆風順——“出息有限兼之賬目居多”。在現實壓力下,合伙人黎連樟、吳遇豐選擇退出。面對變故,楊廷獻、張長貴、璩信賢三人決心堅守這間凝聚心血的老鋪。為厘清權益、重新出發,他們在親友見證下,對店鋪的現洋、現錢、貨物、賬目進行了全面清點與估值。最終,這份凝結了八年經營痕跡的家當被確定為“光洋五百廿五元正”。新的合伙格局就此確立,三人各出175元光洋,各占一股,三股合力。那熟悉的“萬裕仁記”招牌,將繼續懸掛在橫市街頭。
這份合同的字里行間,既透著精明的商業計算——資產均分、股本金清晰、盈虧共擔,更流淌著徽商特有的倫理期盼:“從此我等三人同心協力照應生意,但愿生意興隆,每年公平照本分利,日新月盛,肇始全終,一團和氣,無嫉妒心,自然宏業有成而得恒久也?!边@不僅是一份經濟契約,更是一份基于信任與共同愿景的“和氣生財”盟誓。在傳統合伙制的框架內,它充分展現了徽商面對經營波折時的靈活調整能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

一張股證:電氣時代里的股份新章
時光流轉近半個世紀,歙縣檔案館珍藏的另一件文物——“歙縣競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將我們帶入一個更“摩登”的商業世界。
這份民國時期的股票上,文字簡潔卻意義深遠:“本公司于中華民國十三年四月創設,照股份有限公司條例,集股一萬元,分為一百股,每股一百元,呈請歙縣公署詳省咨農商部注冊核準在案?!绷攘葦嫡Z,宣告了徽州商業史上一個重要的躍遷。這不再是依靠親朋故舊“同心協力”的簡單合伙,而是依據政府頒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條例》組建的現代企業實體?!凹梢蝗f元,分為一百股,每股一百元”——這清晰無比的股權結構,將龐大的資本需求分解為可量化、可流通的標準化單位。它所面向的,不再是少數幾個熟識的合伙人,而是更為廣闊的社會投資者。
這張誕生于民國十七年(1928)的股證,不僅是股東分享“競新電氣”未來紅利的憑證,更是徽商擁抱近代工業文明、嘗試規?;谫Y與規范運營的里程碑。
光緒三年的合伙契約,承載著傳統徽商在糧油酒醋煙火氣中靈活轉身、同舟共濟的精神;民國十七年的電氣股證,則昭示著新一代徽商在工業文明的曙光下,對現代資本運作與公司治理的探索實踐。從“按股見分”“同心協力”的鄉土契約精神,到“照股份有限公司條例”“集股注冊”的現代商業規范,這兩份文書生動展現了徽商群體如何憑借其深厚的商業基因,在堅守傳統的同時悄然順應變革,為未來發展埋下充滿活力的種子。它們不僅是徽州商業歷史的見證,更是中國商業發展進程中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動縮影。
責任編輯:桂陽值班編輯:王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