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檔案館收藏有一批抗日戰爭時期的珍貴檔案。其中,誕生于1939年的《靈山蕭江氏抗敵祠規十二條》,真實記錄了歙縣小川鄉靈山村蕭江氏族人為抗擊日寇,以宗族之力立下十二條鐵規動員子弟參軍的歷史,以“獎勵”保障軍屬、以“懲罰”肅清民賊、以“公德”倡導忠烈,字字鏗鏘如鼓點,生動展現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
1937年,盧溝橋事變掀開了全民抗戰的序幕。為了守住徽州這塊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歙縣廣大民眾同仇敵愾、熱血沸騰,積極響應全民抗戰號召,自發組成“人民抗日義勇軍”,與政府正規軍一道,用血肉之軀共御強敵?!叭婵箲鹨院?,歙縣成立了抗敵后援會,社會各界積極捐款捐物,支持將士在前線殺敵。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以宗族為代表的村落,都會支持自己宗族中的年輕子弟投入到抗戰中來?!膘h黨史研究者邵寶振說道。
小川鄉靈山村三面環山,村落依山而建,猶如世外桃源??谷諔馉幦姹l后,戰火雖沒有波及村莊,但這場生死存亡的民族之戰,讓蕭江氏人毅然選擇直面硝煙,加入到保家衛國的行列中。1939年,族中愛國進步人士江漢牽頭,聯合德高望重的族人共商抗敵之策,最終訂立《抗敵祠規十二條》,主要從獎勵、懲罰、公德三大方面鼓勵族人積極應征入伍,志愿獻身為國,共同抗擊日寇。這份用鋼板刻字、油印在白紙上的文字,沒有華麗辭藻,卻句句直擊人心。
“《抗敵祠規十二條》從樹立典型、正面引導方面,鼓勵族中子弟上戰場殺敵,還著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比如家庭贍養、子女生存、田產處置等問題,在里邊都進行了相應的規定?!鄙蹖氄窀嬖V筆者。
為讓每一戶族人都知曉這份抗敵決心,蕭江氏宗族不僅將《抗敵祠規十二條》張貼在宗祠顯眼處,更逐戶分發,確保人人傳閱。1000余字的內容,把“保家衛國”的宏大主題,化作“田產有人耕、家人有人養、英名有人傳”的實在承諾,點燃了青年們的報國熱情。很快,一批蕭江氏子弟主動請纓,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槍林彈雨的前線。
2016年,歙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在整理歷史文物時,這張沉睡多年的《靈山蕭江氏抗敵祠規十二條》重見天日。紙張已顯脆薄,字跡卻依舊清晰,仿佛在靜靜訴說著那段歷史。在國家危難之際,一個宗族以祠規為約,自覺做到“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正是當時歙縣乃至全國全民抗戰的鮮活縮影?!啊鹅`山蕭江氏抗敵祠規十二條》既代表了當時徽州宗族在家國大義面前的價值取向,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國家命運和國家前途的擔當精神,在當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意義。”邵寶振說道。

值班編輯:汪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