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璧(1915—1942),女,歙縣北岸五渡村人,是歙縣唯一一位奔赴延安的女性。幼年,方璧隨父母生活于浙江德清縣新市鎮,后考入上海愛國女子中學。1935年,她跟隨母親來到上海,居住在姐姐汪璧家中,姐妹倆常常促膝長談,使方璧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1936年,方璧執教于上海虹口小學,并加入進步組織“讀書會”,后又到上海襪廠工作。在襪廠,她常常走戶串門,以幫助女工識字為名,講授國內形勢,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教育活動。“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后,她走向街頭積極參加到運送傷員、送糧送藥的抗戰活動中。不久,淞滬失守,方璧回到家鄉歙縣,并積極參加家鄉的抗日宣傳活動。
1938年5月,經當時在巖寺的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團長胡蘭畦介紹,方璧歷經長途跋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開始了戎馬生涯。在延安,她先入抗大二分校學習,學習非常用功,對高爾基的《母親》、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讀物更是愛不釋手,學習之余還創作了小說《小玲子》。1939年1月,方璧隨抗大二分校文工團奔赴晉察冀,7月,被調入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從事文藝宣傳工作。在劇社的歲月里,她邊勞動、邊學習、邊演出、邊創作,不僅給房東挑水、打掃院子,幫村民打柴、搭蔭棚,還經常與村民談心,給部隊飼養員和炊事員上文化課。1940年底,根據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劇社排演了曹禺的話劇《日出》。她將劇中“小東西”角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使人看了仿佛身臨其境,許多人感動得當場流淚,聶榮臻稱贊說:“你演得有感情,活靈活現!”她還利用演出之暇,進行文藝創作,先后創作了戲劇《街頭小景》和《一塊去》等宣傳抗日救國的文藝作品。1939年,她被軍區政治部授予“模范社員”的光榮稱號。
1942年3月,方璧隨劇社到山西省境內的山陰、代縣和崞縣一帶宣傳演出。4月12日晚,劇社和武工隊一起轉移到崞縣神崗村,次日清晨,漢奸領著200多名日軍包圍了村莊。在突圍中,她被日軍逼到懸崖絕壁上,面對蜂擁而至的日寇,她視死如歸,縱身跳下40米深的溝谷,被日寇圍堵殘害,壯烈犧牲,時年27歲。方璧犧牲后,劇社寫下悼念詩句:“她還像在我們中間生活,講著她的戰斗故事,唱著她寫下的戰歌。在她曾經獻身的崗位上,千百萬人舉起槍桿,向敵人更猛烈地掃射。”
方璧犧牲地位于山西崞縣(現原平市)。解放后,原平歷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從未放棄尋找英雄的遺骨,一直苦苦尋找方璧烈士犧牲時的目擊證人和地點。經過多方努力,2017年7月,在山西原平市及烈士親屬多年的努力下,終于找到方璧烈士的安葬地,并立碑紀念。2018年11月8日,方璧烈士魂歸原平市烈士陵園。
為了讓后人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革命歷史,歙縣縣政府對位于歙縣北岸鎮五渡排官自然村的方璧故宅進行修繕,布置方璧生平事跡展,于2021年6月正式開展。展區分為方璧烈士“出生五渡就學浙滬、教書做工投身革命、奔赴延安抗大學習、模范社員巾幗英雄、青松不語忠魂不朽”五個部分,生動地講述了方璧烈士短暫而英勇的一生,讓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方璧烈士的英勇事跡。2021年6月,方璧故宅被列為歙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值班編輯:汪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