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紫金山北麓抗日空軍烈士紀念館,矗立著三十座英烈碑,上面鐫刻著4299名中外抗日航空烈士英名,其中有3人為黃山市籍,他們是歙縣人吳范、方成憲和太平人王承鑒。而在主館后方山坡上的174座烈士墓碑群里有吳范的衣冠冢。

吳范,字備疇,1914年生于歙縣白楊方祈村,父親吳清徽(字志獻)畢業于國立北京法政專門學校,曾在昌化、崇明、臨海、仙居、溫州、慈溪等地擔任司法官員。由于他清廉奉公,深得人們尊重。吳清徽育有三個兒子,長子吳模,次子吳范,三子吳顯。
吳范自幼聰穎,“賦性剛介,倜儻不群……”四歲未滿即到杭城仁社讀書,六歲隨父回鄉,在北岸茂公祠祭祖,行禮如儀,七歲轉入時敏小學,已稱“能文,眾皆奇之”。吳范13歲時考入江蘇崇明中學,15歲考入杭州青年會英文專修科甲組,此時正值浙江省民政廳招聘臨時土地陳報助理員,吳范應考,一考即中,被分配至寧海縣工作,一年后任務完成回杭。回到杭州正遇上浙江省兵工講習所招錄學員,吳范報考后得以插班學習。17歲時,吳范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被分配至浙江省保安隊第七團見習,后因功而擢升排長。
目標遠大的吳范,不滿足于現狀,辭去排長一職,回到杭州家中專心自學。這段時間里,吳范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并著時文向杭地各報投稿名重一時”。18歲,吳范報考吳興縣土地繪圖員一職,被錄取。
19歲時,吳范辭去繪圖員工作,投考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被錄取為飛行科第三期學員,于1933年2月23日入學。1934年,20歲的吳范轉入本校轟炸訓練班,并以第一名的成績于12月30日畢業。
1935年,吳范被分配至南昌空軍第一隊任見習軍官。1936年,求知欲旺盛的吳范為了掌握更多的空軍軍事理論知識進入航空委員會舉辦的偵察班學習。學習期間,吳范刻苦努力,還編輯了《偵察術匯編》一書,并以第一名的成績結業。之后,吳范又進入中央陸軍學校軍官訓練班學習空地聯合作戰理論。
吳范長得英俊魁梧、一表人才,不僅學習能力強,而且才藝過人,“其書法之蒼勁則若于文人或亦不如”。他曾參加空軍新生社乒乓球比賽,獲得亞軍;參加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演講比賽一舉奪得冠軍,并獲一面題有“口若懸河”的銀盾。
1936年,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用全國人民的捐款從美國馬丁公司購買了9架B-10B全金屬、單翼、雙發動機重型轟炸機,每架飛機價值40萬元法幣。
1937年2月,組裝完成后的6架馬丁飛機即配備給了中國空軍第八大隊新組建的30中隊,編號為3001-3006(前兩位數字是隊號),人稱馬丁中隊。而其他3架飛機零部件直到1937年8月才抵華,因戰事激烈故未能完成裝配,淞滬會戰時只是前6架參戰。每架馬丁飛機需要飛行員、領航員、轟炸員(投彈手)、通訊員,能登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馬丁轟炸機與日寇作戰是空軍戰士的榮耀,而吳范就是入選的24名空軍精英之一。這24名空軍戰士經過短暫的適應性訓練后就飛上藍天投入戰斗了。
戰斗隨時會犧牲生命,然而,吳范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為自己擬了一副挽聯云:“國難方殷日,男兒效死時。”
1937年8月24日,日軍在吳淞口一帶妄圖在強大炮火掩護下登陸上海灘。
狂妄的日軍怎么也沒有想到,中國空軍的3架亨克爾He111A-0轟炸機、2架馬丁B-10B轟炸機(從漢口飛至南京加油后加入戰斗序列)及5架波音281護航機即將逼近頭頂。
兩架性能優異的馬丁B-10B轟炸機爬升后甩開了亨克爾He111A-0轟炸機與護航飛機向目標空域飛去。
中國空軍第八大隊第30中隊隊長石友信駕駛著長機(3005號)在前,楊季豪的僚機緊隨其后穿越于云層間,很快,編隊就到達海門(今江蘇省南通市附近),然后向南轉向崇明島飛去,從崇明島右側繞過,瞬間,停靠在吳淞口的日本海軍運輸艦出現在飛行員的視野里。
兩架馬丁轟炸機徑直撲向日軍。
隨著石友信一聲令下,轟炸員吳范迅速按下外投彈器投下了一枚800千克的重型炸彈,接著打開彈艙連續投下兩枚250千克炸彈,三枚炸彈呼嘯而下,其中一枚在日軍的一艘運輸艦旁爆炸,大量彈片擊向這艘運輸艦,爆炸掀起的巨大的沖擊波導致其搖晃不停,最終沉入江底。
中國空軍的這次勝利,令第八大隊第30中隊聲名鵲起,功臣轟炸員吳范更是贏得了大家英雄般的敬佩與贊揚。
炸沉了日艦后,吳范又數度赴滬參加對日軍陣地及日軍旗艦“出云號”的轟炸行動。
1937年10月7日,吳范給父母寫了一封家書。吳范在家書中寫道:“雙親大人膝下,敬稟者頃接嚴諭知男近照已收到,且家中一切安好,旅懷堪慰。我隊自離□□后,曾數度出發滬上轟炸,男于二次飛滬時在吳淞口外崇明島附近擊毀敵軍艦一艘,此節必可為雙親欣慰,故特奉告。現奉令在□訓練一時恐不致出發,飲食甚注意,因此軀體雖較平時疲勞,然營養良好,亦甚康健。三弟學業事,男已函致大哥,并匯款百五十元,請囑其繼續下去,惟究應至中醫專校或王先生□,則可令三弟自擇。男念中醫專校,可求得一資格,將來做事比較方便,同時又有大哥照顧,似可去得。以后匯款擬不由杭轉,本月下旬或下月上旬當可寄家百元,肅此。敬請福安。男備疇敬上(1937)十月七日再者,鄉里流俗之言竟可不必聆聽,男兒效命疆場乃國民之天職,更為軍人之天職,設或一旦不幸犧牲,亦無足惜,且為抵抗倭奴而犧牲共榮耀又當如何耶!又及”。
誰也沒有料到,這竟成了吳范的最后一封家書。
1937年10月23日,吳范與機長楊季豪(字問芙,上尉飛行員,上海人,生于1914年,畢業于中央航空學校第3期)、領航員李懋寅(少尉飛行員,山東臨沂人,生于1913年,中央航校6期畢業)、通信員袁汝成(三級通信員,陜西澄城人,27歲,畢業于第二集團軍無線電訊學校)組成的機組奉命赴滬轟炸侵占寶山機場的日軍。
3005號飛機從漢口抵達南京大校機場時,即發現左發動機中充電瓶用于小發電機上與發動機接合處的4個固定螺絲折斷了3個,潤滑油從縫隙中泄漏出來,由于工廠遷移它處,在場機械員只能借助簡易工具進行了應急處理以避免潤滑油泄漏。誰都知道,這是一架帶有安全隱患的飛機,但是,楊季豪和第19中隊的1902、1906號兩架亨克爾He111A-0轟炸機的戰友們卻義無反顧地沖向了戰場。
晚上十點多鐘,機隊抵達戰斗空域。馬丁3005機關閉了航燈,而兩架亨克爾He111A-0機卻似乎完全忘記關閉航燈這事兒了。馬丁3005機卻無法提醒亨克爾He111A-0機,因為亨克爾He111A-0機沒有配備無線電。
日軍發現了中國空軍的機隊后瘋狂地進行掃射,冒著日軍的彈雨火網,楊季豪毅然駕機俯沖抵近敵人,吳范迅急打開彈艙一氣投下了兩枚250千克的炸彈和10枚18千克的燃燒彈,憤怒的炸彈瞬間在日軍陣地爆炸,騰起的火焰猛烈地往四處擴散。挨炸的日軍窮兇極惡地用猛烈的防空炮火向轟炸機隊掃射,楊季豪憑借著過硬的飛行技術機敏地在槍林彈雨中穿行閃躲,不幸的是,日軍的防空炮還是擊中了3005馬丁飛機的右側發動機,楊季豪堅毅地駕駛著受傷的飛機沖破了日軍的火力網返航。
歸途艱難,馬丁3005機右側發動機停止工作,螺旋槳不能正常運轉。更糟的是,熱油從損壞的管路中溢出,隨時可能起火爆炸。可是為保住這架全國人民用血汗錢捐購的珍貴飛機,楊季豪還是艱難地操縱飛機向南京大校機場飛去。
據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的1937年10月23日的《空軍戰斗要報》記載:午后十時三十分,馬機、亨機均同時起飛。轟炸歸還時,馬機至大校場連落三次未下,唯隱約聽得一發動機欠佳。移時,該機砰然一聲,落于過兵橋(大校場東約三公里),立時起火,機內四人,駕駛員楊季豪及其他二員殉難,其余一員斷手足各一。
犧牲者為楊季豪、吳范、袁汝成,重傷者為李懋寅。英烈們為捍衛祖國的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忠實履行了“我們的身體是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的豪邁誓言。
三位英雄犧牲后,被葬入了南京紫金山北麓的南京航空烈士公墓。有關方面追授楊季豪上尉銜、吳范、袁汝成中尉銜。吳范的遺稿《偵察術匯編》也由航空委員會批準予以出版。
吳范殉國的消息傳到歙縣白楊,人們痛惜萬分,其家人更是悲痛不已,為了讓未婚殉國的吳范有后,兄長吳模立3歲的次子為吳范嗣子,取名吳繼范。
1938年3月25、26兩日,白楊村先后在白楊吳光裕堂、椽公支祠、北岸吳氏宗祠、茂氏支祠舉行祭祀、追悼大會。社會各界逾千人參加大會。
當年《徽州日報》記者采訪吳范的父親吳清徽時問道:先生聽到兒子為國犧牲的消息,您一定很心痛吧?吳父回答道:從父子感情上來說,聽到兒子犧牲的消息,我確實無法像圣人那樣,用超脫之心忘記他,但是站在國民立場來看,我兒子為國犧牲是我的幸運,我聽聞此事只有欣喜,何必悲痛?
無數為國捐軀的英烈們都會被后來人永遠銘記在心。
1986年,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追認楊季豪為革命烈士。
2008年,白楊村老年協會發出倡議,要為村里在不同時期為國捐軀的吳范、胡周生、吳正和等三名英烈建紀念碑,村民們紛紛捐款,共產黨員、退休老人吳增光捐出了自家位于白楊小學后山坡上的旱地,一座紀念碑矗立了起來,成為遠近聞名的一處弘揚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重要場所。
值班編輯:汪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