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和魂。黃山市是徽文化發祥地,文化底蘊深厚,徽州區是古徽州域名唯一傳承地,近年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徽州區強化文化賦能,深入實施文化振興行動,挖掘徽州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傳承弘揚徽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更多舉措提振農民群眾精氣神,以更大力度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以更高標準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有力凝聚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夯實鄉村振興的發展底蘊,探索徽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樣板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豐潤道德滋養和良好文化條件。
堅持“以文鑄魂” 培育文明鄉風
推動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徽州區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觀,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徽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開展鄉風文明和道德評議。弘揚好家風好家訓,倡導謙和禮讓、孝敬長輩、守望相助的鄰里倫理關系。充分挖掘徽文化中的善治因子,創新推出“作退一步想”“解憂雜貨鋪”工作法,深化“鄉賢+工程”,引導村民自治管理。巖寺鎮富山村打造“解憂雜貨鋪”,設立“福善堂”,發揮村中德高望重“五老”人員作用,聽百姓說事、為百姓辦事、請百姓評事,開展道德評議,培育文明村風。實行“鄉賢+”治理,結合古徽州社會宗族調解的治理模式,將古徽州文化與現代化治理相結合,更好地傳承古徽州文化。成立中國好人曹永利調解室,進行道德說服教育和矛盾糾紛情感調解。在鄉村開展優秀共產黨員、道德模范、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等先進模范選樹以及好兒女、好婆媳、好鄰居、好青年等推選,挖掘和選樹一批先進典型。通過設立好人榜、善行義舉榜,將村民的好人好事具體行為上榜公布,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群眾學有榜樣。
堅持“以文化人” 促進文化惠民
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圍繞村史館、文化展示體驗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建設等方面,積極謀劃實施一批文化服務設施項目,提檔升級區文化館、圖書館,打造公共文化空間,加快體育館、游泳館和豐樂城市公園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促進陣地提升、功能配套。持續加大群眾文化產品供給,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因時因節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豐富“送”的內容,活躍“送”的形式,使“送文化”保持常態長效。針對當前農村群眾需求,結合農村實際,通過送戲進萬村、鄉村振興文藝巡演、公益電影放映等形式,創作編排一批體現農村生活的文化作品。打響“煙雨徽州·詩意田園”文旅品牌,精心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打造一批“徽字號”節慶儀式賽事活動,開展徽州創意坊、徽州市集、非遺夜市等文創活動,推出“看一場徽劇,品系列徽菜,過徽州生活”活動。組織專業文化團隊,對“跳鐘馗”、“板凳龍”、“上九廟會”、“八碗八”、徽派建筑、徽州雕刻等傳統民俗技藝再深挖創造,適時舉辦民俗、賽事、美食體驗大PK、民謠歌手大賽、鄉村旅游節,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堅持“以文興業” 打造宜居鄉村
組織專家學者、鄉土人才深挖村莊背后的人文歷史及景觀古跡故事,編纂《鄉村微景區概覽》《了不起的鄉村》;收集有歷史意義和傳承價值的物器,傳承鄉村文脈。鼓勵支持有條件的村設立村史館、農耕文化館,編寫村志,通過生活實物,記錄下歷代村民生活軌跡,用地方文物反映厚重的歷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標,拓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載體和途徑。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加大文物建筑保護力度,盤活古祠堂、古戲臺、古亭臺、老街、古遺址等場所,充分利用國有企業統一運營村莊模式,搶救保護古建筑,注入歷史文化元素,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發展。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助力鄉村振興。以打造“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獨特IP為契機,創新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384”工作機制,統籌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社會資本三個資本,做實上下聯動、業態策劃、村莊規劃、項目導入、產業植入、品牌營銷、形象提升、人才培育八個環節,實現群眾致富、集體增收、國資增值、社會共贏四方皆贏效果,縱深推進村落徽州建設,努力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徽州之路”。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植入文化元素,學習借鑒臨河、虹光、莘墟、東山、梅川、翰山等美麗鄉村做法,打造一批“月有活動、季有美景、年有品牌”的特色鄉村。為21個鄉村微景區拍攝和美鄉村短視頻,制作口袋書和導覽圖,推動村莊變景區、創意變生意、農房變客房、生態變業態、資產變資金,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堅持“以文塑旅” 建設宜業鄉村
深入挖掘徽州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動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著力構建以“山水村夜”為主體的文旅產業新坐標系,推出一批創意鄉村、網紅鄉村,深化游客旅游體驗,提升全域旅游品質,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舉辦“就在徽州過大年”“就在徽州小團圓”“花滿城·嗨徽州”“愛在徽州浪漫升級”徽州目的地婚禮推介會等節慶活動,舉辦上九廟會、黃山毛峰茶文化節、唐模國風等文旅活動,開辦西溪南國際“村BA”、靈山花田跑、長三角皖南古村落杯中國象棋團體邀請賽等賽事。全力打造大靈山旅游度假區,圍繞“吃住行游購娛”,規劃山水樂游、康體療養、文化體驗、夜游演藝、節事節慶、詩意美宿、徽派風味、靈山好禮在內的八大度假產品體系,推出靈山之學、靈山之戀、靈山之醉、靈山之舞四大主題產品,豐富靈山“四絕”內涵,突出靈山之戀1314愛情線、靈山之舞沉浸式演藝,致力于打造中國最美愛情村落品牌。扶持謝裕大茶博園、竹藝軒雕刻、徽派雕刻博物館等重點文旅企業發展壯大。加大“雙招雙引”力度,積極引進培育文化新業態,加快文創產品、旅游商品設計開發、文化影視劇創作,讓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徽文化盛宴。
堅持“人才引領” 推動文化興盛
文化振興,人才是關鍵。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文化站站長,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組織協調指導作用。加強村級文化協管員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會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隊伍。加強鄉村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強化竹雕、毛豆腐、臭鱖魚、黃山毛峰制作技藝、舞草龍等鄉村非遺文化傳承,通過對非遺、技能大師、文化鄉賢工作室給予資金扶持等方式,培養一批非遺傳承人、工匠大師。發揮張真鋼、李松、汪慶譽等文化新鄉賢在鄉村文化中的領頭作用,促進創意引領、文明養成、文化提升。加強鄉村文化熱心人、文化骨干業務培訓,組建群眾身邊不走的文藝志愿服務隊,引導支持村民自發舉辦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豐收節等體現農耕農趣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堅持文化賦能,引育鄉村人才,緊抓創意下鄉機遇,培育鄉村規劃師、鄉村文化運營師、鄉村推薦官等鄉村創客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努力打造長三角的鄉村“創意坊”,不斷推動文化興盛,助力鄉村振興。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