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豇豆進入生產上市期。為保障豇豆產品質量安全,我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開展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行動,重點檢查生產經營主體農藥使用等情況,宣傳講解違法違規用藥的嚴重后果和法律責任。
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法規科有關人員介紹,近年來,我市堅持源頭治理、綠色防控,加強農藥管理、安全用藥和綠色防控培訓指導,推廣防蟲網、生物農藥等適用技術措施,遏制違禁農藥使用及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難點。市生態環境局法規宣教科有關人員指出,化肥、農藥、地膜等化學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畜禽水產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等處理不及時或不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影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記者從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中心了解到,2015年,為促進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我市以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在全省率先試點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建設,推廣應用生物農藥等環境友好型農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減少和遏制農藥面源污染。
市農業農村局植保站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出臺安徽省首部地方性農藥法規——《黃山市農藥安全管理條例》,建立市級配送中心,設置鄉鎮和村級配送網點約450個,統一配送高效低毒低殘留及生物農藥,確保農業生產需求,促進農業綠色健康發展。
為指導科學安全用藥,提升農藥集中配送水平,市農業農村局發布《2022年黃山市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推薦農藥品種目錄》,共推薦農藥品種148個,其中生物農藥品種62個,占比達40%。
我市還大力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有機肥替代化肥和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三大行動,全面推進農膜污染治理,全面推廣使用厚度0.01mm及以上標準地膜。高效新型肥料應用總量逐年上升,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逐年擴大,商品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攀升。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市農藥使用量較2015年下降30%以上;包裝廢棄物回收率95%以上,無害化處置率100%;農膜回收率達82.5%;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98%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及生物農藥使用率90%以上;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60%以上。全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退捕禁漁、增殖放流;誘蟲黃板、以草治草;山泉養魚、尾水凈化;稻魚共養、稻蝦共生;稻田養鴨、鴨施稻肥;秸稈發酵、墊料養豬;山林散養、生態放養;“香榧+鵝”,吃草吃蟲,糞肥還田……一個又一個以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的生動實踐,繪就了一幅秀美黃山綠色生態農業的嶄新畫卷。
依托優越的生態資源稟賦,我市加快推動貢菊、黃精、綠萼梅、祁術、靈芝等道地藥材種源保護、種苗繁育和規模化發展,推動石斛、金銀花、山茱萸等藥食同源中藥材種植和深加工,打造黃山貢菊、多花黃精道地藥材產業帶和中藥產業強鎮;集成“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技術模式,率先在全國推進全域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全力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和新時代中國名茶之都;加快推動皖南花豬、皖南中蜂、黃山黑雞、黃山小黃牛、山泉流水養魚等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做大做強徽州火腿、徽州臭鱖魚等畜禽水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黃山香榧、三口柑橘、三潭枇杷等區域特色產品,重點發展竹園、油茶、箬葉生產基地。
“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你。”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我市農產品監測合格率常年100%,茶葉鮮葉抽樣所檢項目歐盟達標率常年90%以上。
我市有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11個,5個區縣入選中國茶業百強縣,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制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根據黃山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報告,近三年來,全市未發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和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等,食品評價性抽檢合格率均達98%以上,群眾食品安全滿意度不斷提升,省對市年度食品安全評議考核連續三年A級。我市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創建推薦城市。
今年3月,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在上海舉辦,主題為“生態安徽·綠色食品·合作共贏”。參展名優農產品80%以上為“三品一標”農產品(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達標合格農產品)。我市7大類600多種名優農產品亮相滬上,涵蓋茶葉、山野食品、林特產品、畜禽產品、休閑食品、水產品以及酒水飲料等,受到上海市民追捧。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