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千年小鎮。河道縱橫交叉,古橋水閣形成一道獨特的江南水鄉風情,沿河岸迤邐的古幫岸和水閣、廊棚富有江南水鄉的無窮韻味。“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千百年滄海桑田,古鎮風韻依舊。
最近的影視劇將烏鎮拍得那么美,于是很多人慕名而來,包括我們。耳聞多年,今天終于得見其風采。這里的房屋都被刷上土褐色的漆,其實并不是書中所介紹的黑漆,很多漆皮都早已剝落了。青石板路只有兩三米寬,小巷子曲曲折折。本地人三三兩兩坐在門口,有赤膊的老先生搖著大蒲扇,也有利利落落皮膚白凈的老太太站在房門口往外看著,他們早已習慣了一群群的游人整日里從他們家門口像黃蜂一樣嗡嗡而過。那些居住在木板門后的滿臉皺紋的老人,也許一輩子也沒有出過烏鎮這個小地方,我看著她們佝僂的身影,有些悲涼,我想,我是寧愿死在路途的人,即使客死異鄉,也不愿意老死在同一塊蝸居的地方。
走在那青石板路上,看著那一扇扇或開或掩著的門,都能感受到古鎮的不凡歷史和傳奇故事。細細品味著古鎮那些在常人看來已十分破舊的房子,一串串有關古鎮的故事不斷涌現在腦子里。是了,這必是古鎮歷史沉淀的自然體現,在靈光一閃的剎那,有如電光石火一般傳遞到了我的腦海里。來往如織的商船,商人的吆喝,女人的妖嬈,茶館里的喧囂,一幕幕展現。我疑惑于自己這樣的感受能力,其實這只是因為古鎮沉載了太多的歷史,無須你過多地用心,她都會向你傳遞。隨便一扇門,一扇窗,一塊青石板,都在向你急急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故事。
“橋里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自然不可錯過。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不管站在哪一座橋邊,都可以看到一個橋洞里的另一座橋,故有“橋里橋”之稱。烏鎮有“元宵走橋”的習俗,人們在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時候,總要成群結伴地到附近的市河橋上去走橋。據說可以保佑走橋者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祛除百病。當地人就特別喜愛到通濟橋和仁濟橋這兩座橋上走一走,以討個福壽雙全的吉利。
在烏鎮商業街對面的廟門上掛著一只大大的算盤,門口一對聯,寫著:人則千算,天則一算。頗有些宿命的意味。廟對面則是一個古舊的老戲臺,想來在《似水年華》里見過的,怕應該就是這個了。拍下來,仿佛能聽到當年久遠的戲曲,還有,當年這戲臺下該是怎樣擁擠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搶著看戲。如今,卻也蕭條,雖然游人如織,只是沒了那情致。在一堵老墻上赫然看到“茅盾故居”,這才知道烏鎮原來還是茅盾的故鄉,嘖嘖不已。
行走間突然落雨了,雨點細細地篩在水面上,圓圓的印子。在西塘看到了雨,沒想到在烏鎮又碰到了。雨總可以讓古鎮洗去游人帶來的躁氣,變得安恬溫柔。我久久地看著水邊烏褐色的連片房屋,此時的烏鎮沒有上午的燥熱,也沒有下午我剛出門時成群的游客,它像個閑著素裙的少女安靜地呆在一隅。空氣中有股清濕的氣味,淡淡的煙氣籠在發烏的房子上。用木棍半撐起的方形木板下是窗戶,這種老式的窗戶現在很難見到了。窗戶的方格子里有時會嵌一個老太太正在晾衣服的身影,有時會是一個穿著睡衣的年輕女人的臉。水邊有許多人在洗衣服,有男人也有女人。他們抱一大盆衣服放在石階上,褲腿挽到膝蓋,弓著腰用力在水里甩擺著。烏鎮人很喜歡養花,房屋外的高臺上堆著許多養在盆盆罐罐里的花草,織出綠綠的一片,遮住了烏黑的板壁。
微雨中,我過小橋,來到一處廊棚。從這里看對面房屋,它們的墻體和屋子下方都打著桔色的燈光,流動著黃暈的影子,勾出烏鎮連片房屋靜謐錯落的線條。我撐著美人靠的扶欄,細細地取景拍著對面黃色燈影中的小橋,出來的效果美得眩目,仿佛黃色漸變的水晶世界,讓我驚呼。鏡頭定格出的是素素桔色光里發烏的墻體和房屋板壁,有幽遠寧靜的美,和平和深沉的力量。看兩岸房屋在水中搖曳,真是無比的清雅、恬靜。在廊棚下坐下小憩,坐著坐著,便不想起來了,這樣的風情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責任編輯:實習生 史正楠